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6篇 |
综合类 | 104篇 |
水路运输 | 92篇 |
铁路运输 | 44篇 |
综合运输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针对某高速公路隧道仰拱底鼓破坏等病害,从地质因素、支护设计等方面综合分析仰拱底鼓等病害的原因。提出了全面疏通排水设施,采用注浆+锁脚+锚杆加固措施,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加固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评价处治方案的可行性,为隧道加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指出了大型起重设备预防突发性强阵风的重要性,如何正确选取V10值、地貌指数a,并提出了大型起重设备防风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4.
董擎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5,(2):65-68
以1座(90+170+90)m城市大跨度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并比较分析两种减隔震设计方案。采用弹性反应谱法及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研究E1及E2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针对两种方案比较摩擦摆支座的力学参数取值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大跨连续梁桥,由于纵桥向一联内仅设置一个制动墩,地震内力分布极不均匀;但横桥向结构内力分布较均匀,各墩联合共同受力;(2)采用摩擦摆支座,E2作用下各墩墩底截面纵、横向内力减震效果显著且各墩的内力分布趋于均匀,分布更加合理;(3)采用摩擦摆支座,E2作用下减隔震后的墩底内力通常小于E1作用下弹性反应分析结果。E1作用下摩擦摆支座是否允许滑动,对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显著。在实际设计中应认真加以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95.
以台风区的平潭海峡大练岛特大桥新建工程中现浇公路桥的钢管格构支架体系为研究背景,对钢管格构支架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Midas Civil软件建立钢管格构支架体系空间有限元模型,从不同的肢数、节段长度、高度等参数进行分析,并对四肢格构支架进行均匀流风场作用下的风洞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当钢管结构的壁厚与直径比δ/d一定时,支架结构的临界屈曲荷载系数随着钢管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整体呈指数上升趋势;六肢与四肢钢管格构支架临界荷载系数相差不大,四肢钢管格构支架是最经济支架结构;当支架总高度小于70 m时,钢管格构支架结构基本能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支架钢管立柱横向间距在5~7 m时,其稳定性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横向间距为7 m左右时,支架稳定性最好。风洞试验结果能反映四肢格构支架的实际受力特性,并指导四肢格构支架现场实际施工。该分析可为类似钢管格构施工支架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9,(12):91-95
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固定墩地震响应大,抗震设计困难。通过设置速度锁定装置,并对各种速度锁定器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研究该类桥梁桥墩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后的减震性能。由于设置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的分担,各方案整体减震率可达到20.5%~47.1%。如锁定墩(设置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墩高相比固定墩和其他锁定墩墩高矮很多,或者锁定墩一侧未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较多,则该锁定墩的地震响应可能超过原固定墩。该类桥梁确定锁定器布置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内力和位移的减震效果、锁定力大小,并同时兼顾公路层和铁路层梁-墩相对位移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对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并优化其布置方案后,可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97.
98.
99.
歼击型侦察机可挂载多种型号的侦察吊舱。在执行侦察任务前,首先要根据任务类型选取最佳的挂载方案。对歼侦机可执行的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归纳为高空“普查”和低空“详查”两大类;采用 AHP 和 PROMET HEE 相结合的方法对可选挂载方案进行对比评优,以选择最佳的挂载方案;在两种任务下分别选取三种型号的吊舱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2,50(3):341-361
In this paper, the collision-induced derailment of freight trains was investigated. The collision between two identical freight trains occurring on a curved path rather than along a straight line was investigated. This is becau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afety against derailment this collision scenario is thought to be more critical than the scenarios defined in the European standard EN 15227. In this work, one of the trains is stationary and the other moving train collides at 36 km/h. Two kinds of container wagons were simulated. One is the two-axle freight wagon Kls 442. Another is the freight wagon Rmms 662 with two Y25 bogies.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terms of safety against derailment the bogie wagon Rmms 662 was found to have better behaviour than the two-axle wagon Kls 442.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contributory factors to the responses of freight wagons during a collision, such as curve radius, distance between bogie pivots and loading mass. The derailment phenomenon is less likely to occur, when freight trains collide on the curve with a larger radius. Beside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ight wagons with large axle loads, low centre of gravity of car body and appropriate static strength are favourable for the collided wagons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derail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