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104篇
公路运输   310篇
综合类   226篇
水路运输   312篇
铁路运输   151篇
综合运输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苏通大桥大型桩承台桥墩基础的局部冲刷防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特大型桩套箱桥墩基础的护底防冲工程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分别对墩基防冲护底的方案选择、防护工程结构分层和范围确定、防护材料的稳定及成型情况以及护底工程的防冲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试验成果应用在苏通长江大桥护底防冲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施工期为期4年的监测结果证明,实施的防护工程及时、有效,确保了桥墩基础的安全。可为相关大桥采取防护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2.
实践证明,分布式加沙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多断面浑水流量实时控制的问题,实现了对模型多断面悬沙输移量的精确控制,为大尺度河工模型悬移质自动加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3.
虚拟样机环境下软件设计质量的评价,可以看成是一个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问题,文章认为评价时应根据评价项目的不同属性划分成不同的评价层次,再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为此,以软件工程相关的知识,建立了协同设计软件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探索了软件质量的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协同设计软件质量多级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用一个协同设计软件质量的模糊评价实例来说明了建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4.
通过工程实践,介绍采用风积砂填筑路基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65.
珠海市香洲洪湾工业片区内为软弱地基,满足不了上部荷载对路基的要求,将会导致路基在通车后产生较大沉降和地下管线的破坏。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提高地基土强度和变形模量,以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土承栽力的要求,提出了对场区内路基采取加固处理方案。目前针对软弱地基的不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主要介绍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处理软弱地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针对目前进行的比较多的套管射孔完井,以线弹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定向油井井眼围岩岩石受力的应力状态和射孔孔壁应力分布,考虑井眼围岩应力对射孔孔壁应力状态的影响;根据Moh-Coulomb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分别提出两个地层稳定性指数的概念;并利用孔壁应力分布和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所建立的出砂预测模型;通过对W1油井的出砂预测,验证该模型预测结果与油井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67.
文章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仿真高速动车组砂箱及其与车辆的连接,并根据车辆运行工况得出螺栓的各种连接载荷.再根据VDI2230标准对连接螺栓进行强度评估,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8.
工程实践证明,利用河砂填筑路基的施工方案切实可行,施工工艺科学合理,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土地占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缩短工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9.
通过应用压浆方法对流沙地质浅层断桩位置进行隔水处理,形成干施工后用人工对断桩混凝土进行凿除,最终在不影响桩体结构、尺寸和受力下对断桩进行接长处理,经二次检测满足Ⅰ类桩要求,为类似流沙地质浅层断桩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0.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汽车零部件虚拟疲劳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柔性多体动力学求解和疲劳寿命预测的相关理论,通过模态应力恢复得到了汽车零部件疲劳载荷历程,并将其应用于虚拟疲劳试验,解决了汽车设计过程中无法快速、准确预知零部件疲劳寿命的难题。该试验方法应用于某车双横臂独立前悬中的下横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该零件的预测疲劳寿命、寿命安全系数及危险部位等信息。结果表明该虚拟疲劳试验方法可作为汽车设计过程中的有效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