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30篇
综合类   16篇
水路运输   30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关于变厚度悬臂板的有效分布宽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翔云  李立峰  王斌  杨征宇 《公路》2002,(11):64-69
应用空间有限元的计算程序,揭示出变高度悬臂板和梁在固端截面上新的应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对板的有效分布宽度修正系数公式和对梁固端截面的应务计算公式,计算十分简便,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2.
王元庆  李伶  周伟 《公路》2005,(4):16-23
针对鄞州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了适宜的公路网规划技术方法。先根据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对公路交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殊要求进行了分析。本着有利于地区和公路发展的共同要求,结合鄞州区公路网规划实践,对鄞州快速城市化地区使用图论、区位论进行公路网络布局的方法,对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服务的骨架公路与其他区域内部公路的协调一致的工作步骤,对适应快速城市化地区特点的公路网规划精度、预留用地方面的要点,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3.
深入剖析应急交通与常规交通在动态交通分配要求的异同,将应急时空需求分布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联系起来,提供可行的公路应急交通疏散动态分析方法.首先,根据应急期限要求建立公路交通疏散需求的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得到分时段OD矩阵.其次,借助DYMIN双层规划模型,对分时段OD矩阵进行动态交通分配得到各路段的分时初始阻抗,同时为在路径选择中体现事件扩散对路段阻抗的影响,通过定义事件惩罚函数来修正路段阻抗,引导车辆选择受事件影响程度低的最短路径进行疏散.最后,基于TransModeler 软件进行反馈式仿真,比较事件惩罚函数运用前后的公路应急交通分配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Flex‐route transit brings together the low cost operability of fixed‐route transit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demand responsive transit, and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ype of flexible transit service. In this paper, a methodology is proposed to help planners make better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choice between a conventional fixed‐route and a flex‐route policy for a specific transit system with a varying passenger demand. A service quality function i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it systems,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reproduce transit operation under the two policies. To be closer to reality, two criteria are proposed depending on the processing of rejected request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function for flex‐route services. In various scenarios, critical demand densities, which represent the switching points between the two competing policies, are derived in a real‐world transit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two criteria.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5.
基于集对论的路面使用性能变权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的复杂性,以集对论为基础,进行了同、异、反分析,在确定路面性能评价指标和评价类别的联系度后,建立了集对分析评价模型.从路面使用性能的特点出发,给出了一种局部惩罚-激励型变权确定方法,并与所建的集对分析模型相结合,采用联系数最大原则,提出了变权综合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以天津市两条公路的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6.
灌注桩由于承载力高、对各种地基适应性强而在港口建筑物基础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常规条件下灌注桩施工工艺已相当成熟,但特殊地形和不良地质条件仍可造成灌注桩施工困难。若对地形和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施工工艺选用不当,就会带来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及经济损失。以南宁市某港口工程灌注桩施工为例,对特殊地质条件下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e Holy City of Makkah to handle the huge volumes of pilgrims to the City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mission, as Makkah poses numer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its unique seasonal demand patterns, mountainous terrain, and limited space. Aerial ropeway transit (ART), a promising transport technology solution, could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is syste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techn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study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introducing ART service in Makkah. The study reveals that, overall, ART service on some corridors in Makkah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with some necessary enforcement measures to attract ridership could become a profitable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Specifically, the study recommends using ART for special user groups and service/emergency crews during peak seasons and opening ART to the public as a premium service during the off-peak season.  相似文献   
78.
采用巴西劈裂法制成四组不同岩性的人工节理面,利用RYL–600岩石剪切流变仪对节理进行不同垂直压应力下的剪切试验,并运用TALYSURF CLI 2000扫描仪在每次剪切前后对节理面进行扫描,计算多个描述节理面形貌特征的三维参数值,通过三维参数值的变化定量分析节理面细观形貌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节理面抗剪强度的变化与节理面形貌变化有紧密联系,经历四次剪切作用后,节理面整体高度略微降低,各点间的高差缩小;峰点密度减小,节理面的凹凸程度降低;节理表面形态的各向异性程度降低,节理面整体的倾斜程度降低;对于节理面的同一变化,不同参数反映的角度和变化的幅度都不同,随垂直应力的增加,各次剪切作用后节理面的形貌变化量逐渐减小,形貌趋于平整。  相似文献   
79.
根据曹妃甸港区海域的水沙运动,分析了该海域各个部位的冲淤状况,结合各个部位的安全重要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冲淤监测要求,以及各个部位水下泥沙冲淤监测的技术方案,建立起整个港区水域的冲淤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80.
南汇嘴边滩地形演变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左书华  李蓓  杨华 《水道港口》2007,28(2):108-112
南汇嘴边滩处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接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往复性潮流的控制,特定的水动力泥沙环境,决定了南汇嘴边滩长期以来的演变特点:边滩发育基本稳定;边滩外形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呈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根据已有的1998~2005年断面数据资料分析了南汇嘴附近海域近期的地形演变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动力因素、泥沙絮凝、长江入海水沙变化以及近岸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