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56篇 |
免费 | 131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825篇 |
综合类 | 4920篇 |
水路运输 | 3313篇 |
铁路运输 | 3970篇 |
综合运输 | 8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483篇 |
2023年 | 243篇 |
2022年 | 462篇 |
2021年 | 740篇 |
2020年 | 701篇 |
2019年 | 403篇 |
2018年 | 337篇 |
2017年 | 407篇 |
2016年 | 367篇 |
2015年 | 510篇 |
2014年 | 1257篇 |
2013年 | 933篇 |
2012年 | 1414篇 |
2011年 | 1384篇 |
2010年 | 1183篇 |
2009年 | 1037篇 |
2008年 | 1055篇 |
2007年 | 1402篇 |
2006年 | 1247篇 |
2005年 | 723篇 |
2004年 | 456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概括介绍了美国海岸警备队救助设备配备概况 ,以作为我国救助船舶的借鉴 ,加拿大、日本、韩国救助船情况在本文附录中简述 相似文献
82.
介绍“重庆河段泥沙模型计算机自动测控系统”以及对流量、流速、水位等多种物理量实现计算机实时测量与控制技术,着重介绍应用透光法实时测量含沙量、沉降法测量颗粒粒径的计算机测量原理与方法。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泥沙模型试验自动化测量控制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3.
84.
在准二维平面应变条件下,运用所研制的深基坑开挖室内试验模型,通过模拟板桩墙支护深基坑在无支撑悬臂式支护、单支撑和双支撑支护等3种支护形式下的开挖,测量出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土体表面的沉降及土体位移场的变化,探讨了板桩墙的插入比λ、有无横向支撑及支撑的位置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基坑变形机理的研究及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公路街道化现象给吴江市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开展公路交通环境与管理规划工作,采用定量管理法,对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非公路交通标志及路边构造物管理、公路交叉道口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指标,为吴江市公路路政管理提供确实依据,制止公路街道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86.
87.
为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的适用条件,在动态交通条件下,定量分析两种模式对典型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单独与综合影响.在通行效率方面,选取机动车通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在安全性方面,引入一个可比选交通设计方案的指标——交通当量冲突.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从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两方面给出了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在上述方面均有单独优势;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在相应的左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量条件下两种模式均能同时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模式均不能同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8.
为构建高科技园区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分析高科技园区特征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必要性入手,归纳总结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提出规划、设计、管理不同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管理中落实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的途径.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需求特征、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关系角度详细阐述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和节点规划方案.同时,探讨如何在设计和管理阶段落实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理念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9.
以长湘高速公路沩水大桥的施工控制为依托,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大跨度宽翼缘连续刚构桥梁线形控制中的应用.正装分析计算得到各节段理论立模标高后,根据实测数据利用GM(1,1)模型对立模标高进行了调整和预测,得出了下一阶段的最优立模标高,并指导沩水大桥的施工,实现了沩水大桥的高精度合龙,确保了沩水大桥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该方法可推广到所有采用节段悬臂施工桥梁的施工控制中. 相似文献
90.
人为因素是导致隧道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已有的人为失误分析模型在量化计算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S Reason分析和控制模型,以减少盾构隧道施工期的风险事故。结合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该模型相对于现有的S Reason模型提出以下2点改进: 1)以人为失误的控制难度权值为度量,找出风险事故的最优控制路径; 2)通过控制最优控制路径中的人为失误截断风险的事故链,同时利用反馈路径实时反馈控制效果。利用该模型对管片密封材料损伤破坏进行了分析,在该风险的最优控制路径上找出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人为失误,并对人为失误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与常规方法的比较,表明所建模型既重视了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又兼顾了风险控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