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30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65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highest diversity coral reefs in the world, located in the Coral Triangle, are threatened by a variety of local stresses including pollution, overfishing, and destructive fishing in addition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such as increas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A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crease, coral reef vulnerability at the ecoregional scale will hav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s. This project provides the first detailed assessment of past and future climatic stress, thermal variability,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in the Coral Triangle at the ecoregional level, thus incorporating both local (e.g., pollution, development, and overfishing) and global threats (increasing SSTs).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 networks across the Coral Triangle is critical for the region to address these threats. Specific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defined for MPA networks based on the levels of vulnerability to thermal and local stress. For example, coral reef regions with potentially low vulnerability to thermal stress may be priorities for establishment of MPA networks, whereas high vulnerability regions may require selection and design principles aimed at building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limate and other human threats to coral reef systems and ecoregions can help conservation practitioners prioritize management responses to address these threats and identify gaps in MPA networks or other management mechanisms (e.g.,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2.
为了深入了解半干旱区路域边坡生态恢复初期土壤一植被系统演替特征,文章以山西太原绕城高速边坡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对象,结合对该示范工程边坡土壤一植被所开展的连续6年的野外定点生态监测实践,运用室外监测和室内数据分析,研究了土壤肥力、植被群落等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半干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3.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景观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植物生长率分析、盖度—时间动态分析的方法对公路边坡试验点植被群落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对植被生长率、盖度、地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得出植物生长变化情况。同时为了分析植被生长形成的景观效果,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试验点边坡植被恢复景观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醒目程度在景观敏感性指标中最为重要;坡度、土壤侵蚀性和植被的恢复能力在景观视觉吸收能力指标中比较重要;植被覆盖率、自然性和空间配置在景观质量指标中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34.
日照港煤码头区域拟进行城市化改造,其护岸有条件再造为旅游休闲沙滩。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岸滩演变规律,提出沙滩再造方案,指出后续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随着港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域港口设施的城市化再造、工业生产岸线的生态化处理是一个发展趋势,该项目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35.
为有效修复灾后公路网的受损路段从而加快恢复路网畅通,研究以韧性最优为目标的灾后公路网修复调度问题。首先,采用交通需求满足率表示路网性能,并构建路网性能韧性和恢复速度韧性评价指标。其次,构建基于韧性最优的修复调度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是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用以确定修复路段的选择和修复先后顺序,下层模型为日变交通流分配模型,模拟修复期间的路网交通流动态演变。然后,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和Frank-Wolfe算法分别求解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并通过循环迭代得到模型最优解。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数量的修复资金和抢修队约束下,该模型得到的最优修复调度方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路网韧性,并且在修复过程中,只有当受灾区域内某线路中的所有受损路段均完成修复后,路网性能才开始呈阶梯式上升,并且路网性能的提升速度表现为先慢后快。对不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修复预算的增加使路网性能韧性和恢复速度韧性分别以15.65%和17.72%的平均速度增长和降低,但当修复预算超过1 800万元后,只增加修复预算不一定能获取更优的修复调度方案;当决策者偏好系数变化时,路网的性能韧性和恢复速度韧性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且2个韧性指标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5.96%和4.48%;增加抢修队数量可提升路网的性能韧性和恢复速度韧性,但增加抢修队数量所产生的边际效益逐步降低,分别由0.11和0.43降至0.01和0.02。  相似文献   
136.
借助于四点弯曲小梁疲劳试验装置,采用对称循环加载方式,通过加载次数来设置循环,并且在不同的循环次数之间设定相应的恢复时间,研究了多个循环作用下不同的恢复方式、应变大小以及温度的大小与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残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梁在无约束情况时的劲度残留率要大于有约束时的劲度残留率,并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这两者之间的差值会越来越小.应变越小,则劲度残留率会越大,200με作用下劲度的残留率较大,400 με和600με作用下对应的劲度残留率在循环次数少的时候比较接近,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差异会明显.温度为5℃和15℃时的劲度残留率比较接近,25℃时的劲度残留率要大于5℃和15℃时的对应的劲度残留率.  相似文献   
137.
通过场地生态恢复的综合设计,可以在降低工程造价的条件下实现场地生态条件的持续稳定并为人民群众接受和利用。场地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同时以此规律指导道路总体方案设计,为场地综合设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8.
三点偏弦法复原轨面不平顺波形的理论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弦测法是目前常用的轨面不平顺检测方法之一,通过研究30mm+300mm弦三点偏弦法的传递函数特性,给出幅频及相频关系,并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合成的数学模型,实现弦测法对轨面不平顺波形的复原.单一频率下的正弦波调试验证了传递函数及傅立叶变换思路的准确性;通过比较正矢法及上海地铁波磨小车数据,分析其复原精度及可靠性,并针对...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胆道梗阻及再通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血清中ALT、AST、GGTI、BIL和TBIL水平及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细胞水肿,炎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逐渐形成;肝组织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梗阻14 d再通后以上变化逐渐恢复,再通7 d后已接近正常。胆道梗阻28 d再通后以上变化恢复速度明显变慢,再通7 d后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UGT1A1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再通后,UGT1A1的表达恢复缓慢。这可能是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0.
Matlab的图像处理工具箱中图像复原函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tlab是当今流行的科学计算软件,它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其图像处理工具箱中有四个图像复原函数,本文将就这些函数的算法原理、运用条件、和恢复处理效果作一简要的比较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