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0篇
  免费   153篇
公路运输   70篇
综合类   636篇
水路运输   4926篇
铁路运输   77篇
综合运输   4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Due to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time required to retrieve a container to vessel and the time required to register a container at the gate, the storage space allocation problem solves the best allocation policy of these containers that minimizes the potential number of gantry movements during the assigning process and the future retrieval process. A decision rule-based heuristic is proposed, and three properties are discovered in this research. Comprehensive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heuristic can solve the real-sized instances within a second, making it possible to account for uncertainty because the re-optimization effort is negligible. Moreover, when applying the proposed heuristic to a container yard at the Port of Kaohsiung in Taiwan and considering the extreme cases, the heuristic performs even better when the number of containers increases and still requires less than 1 s to solve these extreme cases. Finally, the proposed heuristic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layouts of storage space and various material handling machines.  相似文献   
172.
船体曲面成形技术是船舶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更好更快实现船体复杂曲面加工,一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借鉴插补原理,对传统船体复杂曲面加热线布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圆弧形板、s形板、帆形板和马鞍板的加热线。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分析四种加热线下钢板变形情况,并通过实验检验了插补形式下的船体曲面成形效果。结果表明:(1)插补算法得到的船体曲面加热线路程比传统加热线路程节约75%以上。(2)对有限元计算位移进行曲面拟合,得到的预测模型与实际船体曲面基本一致。(3)实验了四种曲面加热线,并将有限元预测位移与实验进行对比,二者误差在6%以内,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降低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73.
针对高速船尾部采用喷水推进装置的局部振动问题,建立了船体尾部包含喷水推进泵的有限元模型。考虑附连水质量的影响,将船体尾部离散成甲板,底板,喷水推进泵,尾板等局部结构,采用规范经验公式估算以及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各局部结构的板、板格、板架进行固有频率计算,将其结果与轴频和叶频激励频率进行储备频率校核,判断尾部采用喷水推进装置在振动问题上是否满足规范标准,并为下一步的船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4.
AGV作为自动化码头水平运输的设备,主要负责运输集装箱。受岸桥和场桥装卸能力、水平运输距离和集装箱作业量增加等因素影响,水平运输环节是制约自动化码头发展的瓶颈。结合港口码头作业实际,采用"模型+实例+仿真"的方法对自动化码头AGV路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合道路交通流理论,提出交通虚拟环岛策略以避免多AGV在码头行驶时产生冲突和拥堵。在卸船作业流程下,采用e M-Plant仿真软件,对提出的交通控制策略从不同角度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AGV不同路径的选择影响着码头的作业效率。试验结果进一步提高码头作业效率,为自动化码头AGV路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是国内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此为依托,针对BIM技术在集装箱码头工程设计中应用的问题进行总图、水工、机械等相关专业BIM技术应用的研究,将BIM技术与传统二维设计模式相融合,采用欧特克BIM系列软件以及探索者BIM协同平台,得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BIM总体设计技术路线,重点对BIM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流程以及设计相关专业的BIM应用方法进行探讨,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从传统二维设计向基于BIM技术全生命周期设计应用的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以渤海湾某油田为例,针对海油陆采一体化技术所需平台的功能要求,基于我国水运工程规范体系及现状技术水平,提出一种适用于油田开采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平台结构方案,并对平台的结构设计理念、规范适应性研究、设计方案、施工船机配置、平台弃置等进行研究,可为类似海上大型平台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7.
刘艳秋  李建 《水运工程》2018,(9):112-118
目前在桥梁船撞防护的专项设计或船撞力专题研究中,对船舶撞击力的研究和桥梁在船舶撞击作用下的响应关注较多,而对船体最大变形量的研究较少。基于ANSYSLS-DYNA软件,对4种不同载质量的内河代表船舶在3种航速、2种碰撞角度下撞击4种墩型的船撞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提取船体最大变形量,并分析船体最大变形量与船舶载质量、撞击速度、桥墩类型及撞击角度的关联性,同时与经验公式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撞击速度及撞击角度是船体最大变形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桥墩类型与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8.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泊位合理通过能力评估问题,基于多智能体仿真建立采用"双小车岸桥(DTQC)+自动导引车(AGV)+自动化轨道吊(ARMG)"工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模型,对顺岸布置的自动化码头通过能力与码头服务水平、泊位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码头服务水平(AWTAST)与泊位通过能力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且在一定码头服务水平下,泊位合理通过能力随顺岸式码头泊位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基于仿真结果进行公式拟合,提出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泊位合理通过能力估算方法,可以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划与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9.
针对快速脱缆钩存在的钩体使用角度超范围和单钩承受拉力超安全工作负荷的设计问题,对快速脱缆钩如何保证船舶系泊安全进行研究。从船舶系缆方式、码头靠泊船舶吨级、新旧码头依据规范内容3个方面分析快速脱缆钩使用角度超范围的原因,从风力和涌浪作用及船舶装卸和涨落潮作用2个方面分析快速脱缆钩单钩拉力超负荷的原因,提出加强快速脱缆钩使用管理、升级更新快速脱缆钩、定期检测和设置码头导缆孔的解决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80.
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对发展西江航运和流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二线船闸布置方案与原一线船闸布置的相互影响,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线船闸下引航道两类不同布置方案下的水流条件,通过分别测定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纵、横向及回流流速三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得知:一、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采用共用布置方案时,在中洪水流量情况下,口门区内横向及回流流速难以满足规范要求;当采用下引航道口门区分开布置形式时,二线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多项流速在各级通航流量下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