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83篇
公路运输   229篇
综合类   376篇
水路运输   490篇
铁路运输   142篇
综合运输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无车日活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城市规定区域里限制非公交机动车辆的通行,以减少拥堵、污染和噪音,并鼓励人们使用有利于环保的交通方式。通过对无车日由来、绿色交通以及实施无车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渝中区实施无车日方案的交通量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无车日的交通需求预测及其实施效果,从而为其实施相应的交通管制和其重要意义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2.
在新一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位于合肥市域东北区域的包公大道定位为城市快速射线,东西向串联中心城与肥东县城,兼顾客运交通与货运走廊。依托客流预测,分析包公大道在市域路网结构中的作用。在全市骨干路网研究的基础上,对包公大道功能定位进行梳理,分析其主线路段、辅道路段及节点匝道客流,从功能分析和客流分析两方面得出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23.
过境交通量预测是深港西部通道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工作,也是确定口岸设计交通量的基础。过境交通量预测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深港双方为此开展了独立的交通调查,研发了各自的交通需求模型。双方的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深港双方专家组协商确定了最终的预测交通量。对于未来跨界通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24.
利用ELMAN神经网络,采用相关站点历史数据逼近的方法,建立了流量差值预测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神经网络输入参数;运用叠加噪声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泛化处理。预测模型能反映流量差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25.
对隧道穿越高压富水层时,应用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以普氏理论为依据,利用帷幕注浆法治理隧道水害的方法作了介绍,以湖北省翻三峡大坝高速公路鸡公岭隧道工程实例作佐证,对工程现场注意事项提出几点建议,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26.
何成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91-92,99,381,382
该文以贵阳市金阳新区为例,从划分交通小区开始,论述与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预测方法,分别分析推导了各类小区出行发生、吸引量通用计算模型,各小区间的出行分布模型等,并将其应用于金阳新区的公交出行预测及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827.
河床变形计算方法的若干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泥沙交换原理 ,对河床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若干改进。改进的内容包括 :冲刷条件下悬移质扩散方程的修正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能力的确定 ;推移质有效输沙率的确定以及时间和空间计算步长的确定原则等。  相似文献   
828.
交通系统仿真正逐步在城市道路及公路的规划和设计中得到应用。该文首先对交通系统仿真的主要研究内容、应用、分类、功能及相关的交通系统仿真软件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利用宏观仿真软件VISSUM对上海市临港新城芦潮港社区D3路的交通量进行了预测,其预测成果已被应用于D3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829.
分析了快速路互通立交主线总交通量、交织流量比和主线外侧第二车道大型车比例等3种因素对合流区端部主线最外侧车道交通量的影响,得出上述3种因素与合流区端部主线最外侧车道交通量具有非线性关系.在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广义神经网络对合流区主线最外侧车道的交通量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调查数据对比,对比结果证明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30.
Injuries to na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to aquatic environments have led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compensatory damages awarde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CERCLA) and other legislation.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negotiat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terms of CERCLA natural resource settlement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nd each case has a unique set of injuries, assigned damages, payout schedules, trustee council membership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 One of the settlements that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oward large‐scale habitat enhancement has occurred in Elliott Bay, a busy, seriously impacted urban harbor in Washington State. The Elliott Bay case is unique among natural resource injury settlements because of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two local governments, the City of Seattle, and Metro, who were named as defendants in a lawsuit brought by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on behalf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trustees of Elliott Bay. Both local governments have maintained, and continue to operate, outfalls that discharge into Elliott Bay, and both entities were subject to attempts to recover damages under CERCLA. Following the filing of the lawsuit over injuries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estuary, alleged to have resulted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se outfalls, the parties involved negotiated a consent decree settlement. The Elliott Bay/Duwamish Restoration Program has established a process to redress some of the injuries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se outfa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