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78篇
公路运输   190篇
综合类   112篇
水路运输   164篇
铁路运输   141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刘海超 《船舶工程》2014,36(S1):210-213
在波浪作用下海底土液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孔压发展变化规律的海底土液化判断准则,开发了地基土液化判别评价系统,研制了地基土液化监测配套装置,并通过现场监测试验与应用证实了整套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2.
船舶的水尺标志是船舶装载量测定和航行安全的重要标记,因此,船东和验船部门对其定位要求非常严格。以散货船为例,介绍了分别运用Auto CAD与TRIBON M3进行水尺字放样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可见,运用TRIBON M3进行水尺字放样,不仅大大缩短了消耗工时,而且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水尺定位精准度。  相似文献   
123.
北京地铁五号线蒲黄榆车站为22.6 m宽大跨度单拱单柱双层结构,采用中洞法开挖,开挖跨度相对较大,临时支护体系繁多,二次衬砌过程中结构受力转换复杂。文章主要介绍蒲黄榆车站二次衬砌施工分层、分段划分及临时支撑拆除代换技术。  相似文献   
124.
城市浅埋超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红旗河沟车站位于繁华城区中心,周边环境复杂,隧道最大断面达730m2,覆盖岩层仅8.6m厚,覆跨比约为0.4,为典型的超浅埋超大断面隧道。根据工程类比,施工前对几种开挖方法进行了多次的对比分析与探讨,认为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每种方法都得采取有效施工措施才能实现,几种开挖方法的探讨为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5.
浅埋大跨软弱地层隧道动态反馈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军  李建华 《隧道建设》2007,27(2):57-59,95
宁(南京)淮(淮安)高速公路某隧道跨度大、埋深浅、地层软弱,采用动态反馈设计与信息化施工,通过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监控量测等手段,对施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反馈,在确保施工安全、优化设计、指导施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6.
依托新建京张铁路清华园隧道工程,使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的浅覆土始发掘进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未加固地层条件下,盾构始发时开挖面无法自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加固范围条件下洞门中心土体的挤出变形以及地表沉降变化规律,提出盾构始发地层加固的最佳范围,并获得在该加固范围下土体扰动引起的地表位移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7.
辽东湾北部浅水区海冰对航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世界海运》2006,29(6):4-5
辽东湾北部浅水区有许多石油开发区块,由于水浅有冰等因素,使在现有的破冰船和冰区航行技术条件下的航行十分困难。分沿岸冻结区、滩涂堆积区和流冰区等不同区带讨论辽东湾北部海冰存在特征以及海冰对航行的影响,并根据海冰存在特点和海域工程的具体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8.
龙山连拱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超浅埋大跨城市隧道.其设计与施工严格按新奥法原理.在动态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及计算分析,开创了国内在Ⅱ类以下围岩、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中采用"上下台阶工法"的先河,为今后该类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研究不同本构模型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扰动的影响,本文基于FLAC3D软件,将莫尔库伦(Mohr-Coulomb,MC)本构模型以及Peck公式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处地层沉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Peck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MC模型的计算结果在隧道中心线处的沉降量较小,且在远离隧道中心处的地层出现明显隆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生隆起的原因,提出由于隧道下方的回弹土体受到刚度较大的衬砌的约束,从而引起地面产生隆起的假设,并在降低支护结构的刚度条件下,证明了该假设的准确性。通过进一步采用MC模型和修正剑桥(Modified Cam Clay,MCC)本构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发现MCC模型计算在地表各处的沉降量与Peck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均大于MC模型的预测,而且MCC模型能避免地表非真实隆起的产生。可见,相较于MC模型,MCC模型更适于软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的地表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30.
苗士勇  侯志强 《水道港口》2004,25(4):216-218
以黄骅港近岸气象资料为依据,预测该区大风天外海风浪要素,再经浅水传播变形推算黄骅港海区风浪场,判定破碎波多发位置,结果证明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