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1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州湾港区一港池建在辐射沙洲南缘腰沙高滩上,港池航道开挖后的回淤问题是工程设计关注的焦点.设计时通过研究工程海域潮流、波浪、泥沙、底质等自然特征,分析影响回淤的主要因素,从挡沙堤平面布置、备淤深度确定、维护疏浚、船舶吃水控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研究认为:通州湾港区一港池建在粉砂质浅滩上,港池航道开挖必会出现回淤...  相似文献   
22.
阮桯  张玮  杨氾 《水运工程》2013,(8):39-44
淤泥质海岸人工沙滩的维护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平衡水深概念推导出的海床冲淤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平衡流速的假设,增加了因水深改变而引起的海床冲淤,推广了适用于计算自然滩面下海床冲淤的公式。通过推广后的公式计算了连云新城海滩清淤工程的泥沙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各清淤方案有使海床恢复到自然水深的趋势,且均有泥滩出露的现象,需要进行定期的疏浚维护。  相似文献   
23.
回淤往往是航道开挖后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温州港大小门岛港区30万吨级航道试挖槽后历次水下断面地形监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到航槽开挖后不同时期的回淤规律以及寒潮、台风对航槽回淤的影响程度,可为相关工程设计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对黄骅港海区的水动力泥沙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基于黄骅港航道十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外航道泥沙运移形态、回淤机理和回淤泥沙来源等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提出了黄骅港航道回淤的3种泥沙来源,即近岸浅滩中转泥沙、航道两侧滩面泥沙、疏浚废弃泥沙,并分析了在回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25.
应铭  马兴华  张华  丁琦 《水运工程》2016,(11):114-120
连云港港深水航道是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典型。航道回淤规律和实践表明,连云港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中风天回淤量为航道回淤的主体,占年回淤总量的60%左右。由于中风天频率年际变化较大,导致航道年际回淤水平变幅较大。现有设计回淤量计算模式均未考虑风天分级。提出了“按小、中、大3个概化波浪动力计算回淤强度、再组合各自波浪频率得到设计回淤量”的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设计年回淤量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合理地体现全年波浪水平和波浪频率年际间差异对年回淤量的影响程度,显著提高了设计年回淤量预报精度,为合理确定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设计年回淤量水平和变化范围、正确评价航道的稳定性和技术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经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实践检验,预报回淤量与实际回淤量偏差不超过25%。  相似文献   
26.
在泸渝段航道整治工程中,开辟神背嘴滩右槽为主航槽,整治初期效果显著。针对长江上游船舶大型化、神背嘴滩十余年河床演变后的航道条件适应性问题,基于滩槽演变、浅区变化、分流比、流速比降、与船舶发展和航道规划适应性等方面对神背嘴滩航道条件进行分析评价。评价认为航槽有所回淤。鉴于各水位期均存在坡陡流急的现象,提出特殊时期扩大泄水断面、适当提高部分整治建筑物高程的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27.
复式航道的淤积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分析了水流经过复式航道时的流速、流向变化,建立了复式航道的泥沙淤积计算公式,方法简单实用,可供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8.
在对伶仃洋河口湾来水来沙、潮汐与潮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伶仃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4次航道地形测量资料,对试挖航段的回淤量沿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航道稳定边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伶仃航道开挖段-15.5 m贯通后,经过2008年1月—2009年1月水沙过程的作用后(其间未进行疏浚),航道内以淤积为主,淤积量较以往(一、二期)没有明显增加。此结论为三期工程的进一步拓宽浚深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9.
以不淤浚深为理论基础、水流归槽为关键动力,提出了自然浚深法,可使航道增深后少淤或不淤.该法在广州港伶仃洋航道中获得很好效果.还对江苏洋口港和浙江嘉兴港在增深出海航道时如何应用该方法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乐清湾为典型强潮海湾,具有潮差大、潮流强、风浪掩护条件好、含沙量较小的特点。试挖槽回淤监测表明,正常天气情况下回淤强度不大,且冬、夏季基本相当。通过“莫拉克”台风期间的回淤监测,以及工程区沉积水动力环境和泥沙来源分析判断,台风对乐清湾港池淤积的影响较小,港池发生骤淤的可能性不大,乐清湾具备“浅水深用”的建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