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46篇
公路运输   501篇
综合类   232篇
水路运输   161篇
铁路运输   38篇
综合运输   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以IMO大气污染通信工作组在2006年底召开的工作会议为背景,介绍了针对船用柴油发动机和燃料控制排放标准的讨论情况。  相似文献   
2.
Organic carbon budget for the Gulf of Both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calculated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to the unproductive, brackish water basin of the Gulf of Bothnia from rivers, point sources and the atmosphere. We also calculated the net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adjacent marine system, the Baltic Proper. We compared the input with sinks for organic carbon; permanent incorporation in sediment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subsequent eva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ajor fluxes were riverine input (1500 Gg C year− 1), exchange with the Baltic Proper (depending on which of several possible DOC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ns that wa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the flux varied between an outflow of 466 and an input of 950 Gg C year 1), sediment burial (1100 Gg C year− 1) and evasion to the atmosphere (3610 Gg C year− 1). The largest single net flux was the emis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mainly caused by bacter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output did not match in our budget which we ascribe uncertainti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e fact that CO2 emission, which in our calculation represented 1 year (2002) may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in comparison with long-term means. We conclude that net heterotrophy of the Gulf of Bothnia was due to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from both the catchment and from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at the future degree of net heterotrophy will be sensible to both catchment expor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 the ongoing eutrophication of the Baltic Proper.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瓦斯涌出量预测问题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特点,指出与常用的BP神经网络相比,使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具有收敛迅速、人为干扰小等优点,适宜用于瓦斯涌出量的预测。并对一个案例进行预测,证明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精度要求,较好解决瓦斯涌出量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混合动力牵引调车机车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混合动力牵引调车机车的概念和样车的结构性能,重点论述了样车主要研制内容及技术措施、节油减排效果、节油试验情况,从评估计算和试验验证两方面论证了混合动力技术能实现能量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双重目标,总结了样车的研制成果。  相似文献   
5.
硫磺部分替代传统石油沥青用于道路工程建设可减少石油沥青用量,降低施工能源消耗,促进工业废渣中硫磺的回收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环保价值。为探究硫磺掺量(质量分数)及养生作用对硫沥青(SEA)性能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验证硫沥青中硫磺的重结晶现象,对养生前后硫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能和黏度进行分析,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对养生前后硫沥青的流变特性和疲劳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借助荧光显微镜(FM)观察养生前、后硫磺在沥青中的微观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生后高硫磺掺量的硫沥青DSC曲线出现吸热峰,硫沥青(特别是高硫磺掺量下)的劲度有所增加,因此对硫沥青进行养生使其性能稳定后再进行相关性能评价更具现实意义;硫磺掺量较低(≤ 10%)时,硫磺主要以溶解硫的形式存在于沥青中起到软化沥青的作用,因此沥青的低温变形能力有所改善,但其高温抗变形能力有所降低;当硫磺掺量较高(≥ 35%)时,硫磺主要以重结晶的形式悬浮在沥青中使沥青变硬,在增加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同时也牺牲了其低温抗裂能力;硫磺掺量较低时,硫沥青黏度随着硫磺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硫磺掺量较高时,硫沥青90℃和105℃黏度随着硫磺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硫沥青120℃和135℃黏度相差不大,同时硫磺加入最高可降低沥青的施工温度达20℃;线性振幅扫描(LAS)试验结果表明,养生后的硫沥青疲劳寿命比基质沥青长,其中35%硫沥青疲劳性能最佳;硫磺掺量进一步增加,硫沥青疲劳寿命缩短至与基质沥青相近;FM分析表明,硫磺掺量不高于5%时,硫磺全部溶解于沥青中,且养生后硫磺未重结晶,相应硫沥青无荧光性;硫磺掺量高于5%时,硫磺在沥青中分布均匀,养生后10%硫沥青中硫晶斑尺寸和面积显著增大,高硫磺掺量硫沥青中硫晶斑面积仅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颗粒物是船舶柴油机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如何降低船机颗粒物排放已成为环境保护及柴油机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对船机排放颗粒物的组分及来源进行分析,梳理论述目前主流的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及DPF再生技术。认为后处理技术是今后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其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是DPF技术,复合再生技术是DPF再生过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船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未来需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及长远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铁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支撑作用。通过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能耗的比较,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能耗较低(仅比水运高);通过分析全路机车牵引综合能耗情况、以及往年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能耗情况,说明了铁路牵引动力结构的变化使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发展铁路运输对于改善交通运输业的能源结构及能源使用效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铁路借助其在能效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替代其他运输方式以及自身能效的提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新能源货运车辆装配不同动力电池对节能减排的影响,选取某款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为研究对象,利用GaBi软件建立了3种常用动力电池的整车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装配、运行使用、报废回收5个阶段进行节能减排差异分析,并对全球变暖潜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等环境影响类型进行归一化处理和量化计算处理。结果表明,分别装配3种电池整车的化石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环境排放以CO2为主;纯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集中在运行使用阶段;综合比较,装配了三元锂电池的整车,其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果最佳,装配了锰酸锂电池的整车则表现最差。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减少用于电力生产的化石能源消耗、提高回收率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9.
方茂东  陆红雨 《汽车工程》2004,26(5):538-541
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正在制订过程中的轻型汽车新排放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排放标准的主要差异,重点阐述了在中国实施该新标准对汽车厂、炼油厂、加油站、维修站、检测机构、车主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带来的挑战,指出了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重型柴油机满足欧Ⅲ排放法规的认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了欧Ⅲ排放检测标准和满足欧Ⅱ排放法规柴油机的排放达标措施,介绍了几种国外欧Ⅲ样机的排放测试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欧Ⅲ柴油机应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