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4篇 |
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17篇 |
综合类 | 248篇 |
水路运输 | 163篇 |
铁路运输 | 38篇 |
综合运输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结合现有检测能力,顺利完成了碳排放检测能力的改造,测试水平满足欧Ⅴ、欧Ⅵ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研究了传统动力汽车碳排放评价方法,针对某公司某轻型客车燃料消耗量偏高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降低碳排放的措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获得典型机动车PM2.5排放特性,文章利用符合PMP规程的MEXA一1000SPCS时不同技术类型的机动车进行了PM2.5数量排放研究,并对PM2.5排放较高的两类车型(GDI和国Ⅳ柴油车)进行了冷热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技术类型机动车PM2.5排放量级差异明显,国V柴油车〈MPI汽油车〈GDI汽油车〈国Ⅳ柴油车;GDI汽油车PM2.5排放受温度影响要大于受负荷的影响;国Ⅳ柴油车型PM2.5排放受车辆负荷的影响要大于受温度的影响;DPF技术能够有效降低PM2.5排放;无论何种车型,瞬态加速工况都会造成PM2.5排放急剧增高。 相似文献
103.
104.
内燃机化石燃料(汽油和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近年来内燃机化石燃料(汽油和柴油)的研究进展。详述了汽油、柴油的组成和物理性质对排放的影响以及被ACEA推荐为未来清洁柴油机用的两种清洁柴油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明确指出,把"燃料—发动机(包括后处理系统)—排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时优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柴油机燃用麻疯树油甲酯的NOx排放特性。以1台轻型车用直喷式柴油机为试验样机,分别燃用6种不同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混合燃油,研究总的NOx排放以及NO,NO2,N2O等NOx主要组分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用各种混合燃油的NOx排放曲线形态较为接近,低负荷时差异较小,随负荷增加,排放差异增大。NOx排放以NO和NO2为主,NO排放随着负荷上升而增加,NO在总NOx排放中始终占有最高比例。NO2排放也占有相当比例,在低负荷时较高,随着负荷增大浓度降低,大负荷高温不利于NO2的生成。N2O排放量极低,在中低负荷时有一定生成量,高负荷N2O排放几乎为0,缸内稀燃低温有利于N2O排放的生成。在同一稳定工况下,随生物柴油混合比的提高,NOx,NO,NO2比排放量呈线性增加,N2O比排放量呈线性降低。发动机燃烧生物柴油后,NOx及其组分NO,NO2和N2O的排放量发生改变,而各自的排放变化规律并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我国客车出口情况,详细介绍欧洲、美国以及海湾地区的柴油机排放标准体系情况,分析比较各标准体系的差异和特点,指出我国客车及发动机企业应根据出口目的地的要求进行产品研发,从而促进客车出口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消除隧道穿越含浅层天然气地层瓦斯给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对新建兰渝铁路梅岭关隧道所处区域构造位置、地层岩性与浅层天然气构造和储层关系以及天然气储集层的类型、发育特征对隧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并通过施工揭示天然气涌出情况和监测分析其涌出规律等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指出浅层气对梅岭关隧道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9.
通过缸内直喷汽油机颗粒测量试验,研究了怠速工况、最大扭矩工况及常用工况下三效催化器(TWC)和汽油机用颗粒捕集器(GPF)对发动机尾气中颗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小负荷工况,三效催化器与颗粒捕集器对颗粒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随着转速与负荷的增加,两者的处理效率均下降,三效催化器对颗粒处理能力明显降低,而颗粒捕集器整体保持较高的捕集效率;当二者联合工作时,在常用行驶工况下对颗粒的捕集效率达到80%以上。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由于尾气空速增加,颗粒捕集器捕集效率下降导致整个后处理系统对颗粒的处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