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25篇
  免费   2221篇
公路运输   9922篇
综合类   7908篇
水路运输   5900篇
铁路运输   5168篇
综合运输   648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797篇
  2021年   1178篇
  2020年   1082篇
  2019年   747篇
  2018年   633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541篇
  2015年   888篇
  2014年   2054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2266篇
  2011年   2584篇
  2010年   1904篇
  2009年   1793篇
  2008年   1919篇
  2007年   2589篇
  2006年   2033篇
  2005年   1310篇
  2004年   926篇
  2003年   674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will be critical tools in assessing the path forward with this technology. Key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impacts of AVs arise from potential changes in sensitivity to travel and reduced demand for parking.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AVs will induce urban sprawl, or whether spatial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will mitigate any reductions in travel time sensitivity. The deployment of shared fleets of AVs would likely reduce parking demand, producing yet to be explored impacts on property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footprints. We perform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ly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doption of AVs. We identif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uch models as a vital component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to model this new technology. Existing model applic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ete addi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or policy at a fixed point in time, whereas AV adoption will occur incrementally through time. Stated adaptation surveys are recommended as tools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and develop relevant model input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models that assume comparatively static equilibrium have been convenient in the past, but are insufficient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ontrast, dynamic model frameworks lack sufficient structure to maintain reasonability under large perturbations from base conditions.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has allowed models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mechanistic aggregate tools, towards behaviourally rich depictions of individual persons and firms. 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to move from projec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into the fu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s it evolves through time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xogenous stresses. Principles from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theory will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such dynamics.  相似文献   
2.
船舶除锈机器人驱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在船舶除锈的磁吸附爬壁机器人本体驱动系统的设计,着重阐述了系统的驱动原理和驱动电路。系统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通过键盘以及通信接口可以方便的控制步进电机带动机器人本体运动,充分发挥了单片机的优势。实验表明,系统电路设计合理,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3.
舰船数字化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强 《中国造船》2005,46(2):75-80
数字化制造正成为推动21世纪制造业向前发展的主流,世界先进造船国家及海军强国广泛地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本文根据舰船数字化制造的体系结构及功能需求,提出了舰船数字化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技术内涵,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舰船数字化制造技术标准及实施规范、舰船工程共享信息库、数字化企业管理与运行模式、数字化并行协同设计技术、舰船数字化建造体系和装备、配套系统设备数字化研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从船舶航行安全、可靠性角度考虑,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航行船舶所在海域的气象状况,因此气象信息对于船舶调度管理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如何获取气象信息,并把获取的气象信息融合到电子海图显示平台中,对于航行船舶的监控和管理显得十分有意义。针对如何获取气象信息及如何与电子海图叠加显示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遗传算法在船舶动力机械混合隔振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混合隔振问题的实质就是综合被动隔振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的多目标联合优化设计.运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分析了应用混合隔振技术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作了数值仿真.  相似文献   
6.
软件安全是舰载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使用、维护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舰载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出发,讨论软件安全威胁和软件安全阶段的划分,提供一些有效的软件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严吉  李峻林  赵恒 《舰船电子工程》2007,27(2):63-65,85
针对当前舰载文电系统开发效率低、灵活性和健壮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ORBA的舰载文电系统构件化设计与实现方法,分析和比较采用此方法所实现的新型文电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毛献群  钟涛 《船舶》2005,(5):12-14
对坞式舰船压载系统设计中需考虑的稳性、作业时间、注排水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SS5型电力机车设有两套控制系统,一套为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用于牵引、制动、防空转、功率因数补偿等控制,另一套为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全控桥和半控桥的脉冲移相,以调节电机电压。作者叙述了电子控制柜的主要结构特点,并通过对系统框图的介绍,阐明了电子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其中特性控制技术、顺控技术、再生制动控制技术、防空转技术等都是首次在国产机车上采用。  相似文献   
10.
重载列车在制动时,由于列车前后部制动力不一致而产生巨大的车钩力和剧烈的纵向冲动,极易造成列车断钩和脱轨事故。研究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介质,采用网络控制系统和每辆车作为一个网络节点,结合我国货车120空气制动机,实现有线电控空气制动。研究表明:由电控空气制动系统(ECP系统)控制列车制动,列车中所有车辆的制动和缓解动作几乎同步进行,全部车辆制动缸开始升、降压的时间差在0.2 s以内;在网络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装有ECP系统的车辆制动和缓解的同步性不受列车编组辆数的影响,各车辆制动缸的升压、降压曲线形状几乎相同;车辆制动缸压力的控制精度达到制动命令要求值的±20 kPa。由于ECP系统实现了对列车制动和缓解的同步控制,能够保证长大重载列车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