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42篇
公路运输   247篇
综合类   145篇
水路运输   186篇
铁路运输   116篇
综合运输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延海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72-174,186
以消石灰、胺类抗剥落剂和非胺类抗剥落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掺加不同抗剥落剂的未老化和长期老化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老化的沥青混合料,消石灰的水稳定性最好,非胺类抗剥落剂次之,胺类抗剥落剂最差;对于长期老化的沥青混合料,消石灰石灰和非胺类抗剥落剂的效果相当,胺类抗剥落剂最差;比起胺类抗剥落剂,非胺类抗剥落剂的具有更优越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32.
基于FLUENT的硅油减振器热片散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热片的散热性能好坏严重影响硅油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硅油减振器散热片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将热场与流场进行了耦合;通过对散热片表面的温度分布特性、空气流动特性和散热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散热片不同结构型式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硅油减振器散热片的设计和选型.  相似文献   
33.
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类废旧塑料改性剂与分别经过裂化处理的加工塑料改性剂,采用合理的制备工艺对90#与70#基质沥青进行改性,并采用优化的离析试验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展开研究,最后基于热分析试验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裂化处理的加工废旧塑料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相比原塑料改性沥青得到明显改善;4种通过裂化处理的加工废...  相似文献   
34.
城市热力供水工程逐渐由近地层明挖向深地层暗挖转移,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典型地质热力隧道的现场原位的监测,分析浅埋暗挖热力隧道在非降水施工过程中对于砂卵石地质和粉质黏土地质条件下的初支结构内力、围岩性状、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对地层的影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的土压力分布不同,水压力分布相同,初衬钢筋内力分布不同,砂卵石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初衬受力情况较好,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在开挖城市供热、供水及供气等小断面隧道时参考.  相似文献   
35.
针对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的重力型热管开展了建模与仿真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内壁面接触角和初始压力对热管启动性能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增大,传热性能在提升,当充液率为85.7%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接触角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接触角为60o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初始压力为3 361 Pa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沥青胶结料在恒定低温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热可逆老化机理,运用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分析(MDSC)和低温红外光谱(LT-FTIR)技术对沥青胶结料热信号与红外光谱的热历史依赖性进行了试验分析,以确定2种不同分子量的线性饱和链烃(C20H42和C32H66)对热可逆老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恒定低温硬化并非所有沥青的固有特性,存在不受恒定低温热历史影响的沥青胶结料;低分子量的饱和长链烷烃(石蜡)因其与沥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会通过扩散的方式随着恒定低温时间的延长逐渐从沥青基体中析出,从而导致沥青的恒温硬化现象;由于高分子量的饱和长链烷烃与研究采用的沥青在相同条件下相容性差,其石蜡与沥青的二相分离结构并没有随着恒定低温时间的延长产生明显的变化。与热分析相比,低温红外光谱技术可在较低的降温速率下直接用于测试固态沥青中的石蜡分子单元而不会产生热滞后效应。石蜡的结晶会导致红外光谱在735~715 cm-1处形成吸收峰,且吸收峰信号随温度降低而增强。沥青中的石蜡初期(0~8 h)析出较快,随着时间延长,析出速率放缓,持续时间可长达72 h。通过试验的直接观测,确定了沥青中低分子量石蜡的持续析出或沉淀是导致所用胶结料热可逆老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7.
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功率特性变差和充放电效率下降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基于AMESim的1D仿真模型对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目标功率的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动力电池预加热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但是预加热方案不仅受预加热电量来源、动力电池初始SOC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还会在动力电池初始SOC较高时造成电量浪费;动力电池预加热+行驶加热方案不仅能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还可以避免动力电池在初始SOC较高时进行预加热造成电量浪费。通过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的研究,对电动汽车低温行车过程中热管理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8.
为4 A·h的21700型锂离子电池研发了蜂巢式液冷电池模块,并通过搭建的试验平台测定其充/放电过程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下,0.5C恒流恒压充电和1C恒流放电过程中,电池模块的最大温差均被控制在2℃以内;40℃环境温度下,1C恒流放电过程中,当冷却液流量大于1 L/min时电池模块的最大温差能保持在所要求的5℃以内。说明蜂巢式液冷电池模块冷却性能优良,可为未来电池热管理方案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9.
接触网导线热过负荷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气化铁道运行现状和铁路运输情况的变化,分析了目前电气化牵引变电所馈电线继电保护设置存在的不足,阐述了设置接触网导线热过负荷保护的必要性和保护原理,并结合国外过负荷保护装置的情况,提出了我国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导线热过负荷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40.
The phase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wer source of an underwater glider propelled by the ocean's thermal energy is the key factor in glider attitude control. A numerical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nthalpy method to analyze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process under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Phase change is not an isothermal process, but one that occurs at a range of temperature. The total melting time of the material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s decreases 8 degrees, the total melting time increases 1.8 times. But variations in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phase change, and the slope of the temperature time history curve remains the same.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phase change is completed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hase change process is also affected by container siz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power source's cross sectional area. Materials stored in 3 cylindrical containers with a diameter of 38ram needed the shortest phase change time. Our conclusions should be helpful in effective design of underwater glider pow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