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93篇 |
免费 | 39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03篇 |
综合类 | 1719篇 |
水路运输 | 1300篇 |
铁路运输 | 1430篇 |
综合运输 | 2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170篇 |
2021年 | 257篇 |
2020年 | 237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498篇 |
2013年 | 382篇 |
2012年 | 628篇 |
2011年 | 614篇 |
2010年 | 485篇 |
2009年 | 445篇 |
2008年 | 381篇 |
2007年 | 557篇 |
2006年 | 480篇 |
2005年 | 278篇 |
2004年 | 198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介绍运输收入稽查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就系统目标、特点和功能模块进行阐述,并讨论系统关键技术的设计.该系统已经通过上海铁路局科委验收,并在全局收入部门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2.
研究和分析基于3层或多层C/S Web应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详细阐述其基于组件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在Web上的应用进行重点论述.通过多层结构Web应用开发的两个应用实例,论述多层结构在Web应用方面的工作特点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23.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结合高速铁路运输特点,从系统的角度提出基于三层C S体系结构的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结构模型和体系结构,采用消息中间件技术,构成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关键业务平台,实现系统各主要业务的集成,充分利用既有信息系统的成功经验及软件复用技术,构成一个完整、统一、标准的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依据本研究结果所设计的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仿真试验系统已经建成。 相似文献
24.
风火山隧道穿越地下冰层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鑫锋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4,(6):89-91
重点介绍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穿越厚层地下冰层施工中 ,针对地下冰层易热融滑塌的特点 ,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 :井挖采用预留光爆层光面爆破 ,减少装药量 ,设置保温设施 ,暖季施工利用夜间通冷风 ,低温下快速有效封闭围岩 ,加快模筑混凝土衬砌速度 ,铺设保温板 ,加强测温工作等。 相似文献
25.
德国既有线提速的关键技术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德国既有线提速的目标值、原则 ,以及线路主要技术标准与参数 ,并结合我国路情与有关技术规范 ,对我国既有线提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6.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10):31-36
有砟轨道在薄弱地段的维修工作频繁、轨道几何形位保持难度大。利用聚氨酯材料将散体道砟粘结起来,可增强轨道结构并延长维修周期。通过对国外处理有砟轨道薄弱地段的聚氨酯道砟粘结技术进行分类总结,并与国内进行对比分析。结论为:(1)归纳总结了聚氨酯道砟粘结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断面粘结形式;(2)对比分析了聚氨酯道砟粘结技术在国内外新建铁路有砟-无砟过渡段的应用情况,给出了建议的过渡段粘结形式;(3)既有线宜采用道砟胶固化道床,并根据病害的位置和路基排水功能,选择影响维修的或不影响维修的断面粘结形式。 相似文献
27.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8)
新建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跨越长春市富民大街设计采用138m钢箱叠拱,为国内首次采用的新型拱桥结构,是目前国际上同类桥梁中的跨度最大、位于严寒地区的桥梁,也是国内第一座应用实体圆钢吊杆铁路桥梁,对该桥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实体圆钢吊杆的连接及低温疲劳特性、拱脚的合理构造及局部应力、对无砟轨道适应性、车桥耦合动力效应等进行了系统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新开河特大桥中,详细介绍桥式方案及在高速铁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8.
研究目的: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是冻土地温控制的基本方法。但如何对主动和被动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分,目前在国内外却有所混淆,因此对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技术提出明确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论:国际上普遍从能量的观点来区分——被动地温是在运行期问不需人为提供动力,也没有任何不停运动的机械部件,是冻土地温控制最常用的技术;而主动地温控制方法,需要动力支持或温控系统中有持续运动的部件,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对冻结过程的人为可控制性和提供能量消耗。冻土地温控制的计算,有许多长期以来的研究公式及图表,但更为精确的计算,要利用一些成熟的模型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29.
龙得云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5,28(1):39-40
简述了单组分聚氨酯在电力机车装配过程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前窗玻璃胶粘工艺的质量控制及前窗玻璃更换措施。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缅甸希姆菜船厂1.2万DWT干船坞坞口水平止水帷幕施工设计、施工工艺,以及在施工中所遇到问题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