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4篇 |
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22篇 |
综合类 | 338篇 |
水路运输 | 297篇 |
铁路运输 | 166篇 |
综合运输 | 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95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抛石层灌注桩施工工艺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灌注桩施工的一项空白,它具有操作简便、确保成孔质量、设备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等特点。取芯注浆是该工艺的核心工序。它的应用为今后同类地质条件下的灌注桩施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结合常武路路面白改黑施工实践,介绍了橡胶沥青在改造项目上的应用,重点在其材料与结构特性上加以分析、研究与总结,以便正确指导施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顺利完成本项路面改造比较特殊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动对动GPS相对定位系统中整周模糊度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GPS技术实现困难的问题,在证明动对动GPS定位时,模糊度整数解搜索准则和静态时是一样的结论基础上,认为动对动模糊度整数解搜索可以直接引用静态测量已有的理论,动对动模糊度解算的关键是"快速"计算模糊度的实数解,并应用最小二乘准则给出动对动GPS定位时的模糊度实数解求解公式。试验数据计算表明,计算时只需少数几个历元数据,模糊度实数解就收敛到整数解附近,且方差较小,因而模糊度的备选值较少,只需几次试算即可确定正确解,从而达到"快速"解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杭州湾跨海大桥70 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用海工耐久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抗裂试验,研究了海工耐久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采用RCM法研究了海工耐久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结果表明,使用P.Ⅱ42.5(R)硅酸盐水泥、Ⅱ区中砂、5~25 mm碎石、Ⅰ级或Ⅱ级低钙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及新一代高性能高效减水剂,可以配制出C 50~C 60海工耐久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下乡”政策效果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扩大内需、稳定汽车消费,国家在2009年初制定实施了“汽车下乡”政策。文章介绍了“汽车下乡”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政策实施以来汽车的销售情况。表明该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微型客车的销售,调动了农民的购车积极性,开拓了农村市场。同时指出,为使汽车下乡政策长远发展,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8.
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层车辆动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耦合振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层在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机制.将汽车等效为2自由度5参数模型,考虑桥梁表面不平顺产生的随机激励,建立车-钢桥面铺装耦合振动分析模型.利用模态分析与时变系数常微分方程求解方法,分析钢桥面铺装在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布规律.定义由铺装层竖向位移、拉应力和拉应变表示的动力放大系数,研究车速、桥面不平度、铺装层开裂损伤和粘结层滑移等对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路面不平度、粘结层滑移是影响动力放大系数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大跨径钢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时可考虑动力放大系数为1.5. 相似文献
19.
车辆转弯发生侧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交通事故之一。对车辆转弯的4种运动状态进行了力学分析,对“车轮下的奇迹”进行科学的压力测算,提出了防止车辆侧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了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时的摩擦模型,并将此摩擦模型应用于修正的轮轨粘着理论中,对喷撒颗粒的增粘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向轮轨接触间喷撒颗粒的增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且增粘效果和轮轨的表面状态、颗粒的质量和进入轮轨接触面间的颗粒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