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36篇 |
免费 | 87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611篇 |
综合类 | 4118篇 |
水路运输 | 3186篇 |
铁路运输 | 2551篇 |
综合运输 | 8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493篇 |
2020年 | 599篇 |
2019年 | 329篇 |
2018年 | 244篇 |
2017年 | 328篇 |
2016年 | 384篇 |
2015年 | 546篇 |
2014年 | 1181篇 |
2013年 | 843篇 |
2012年 | 1357篇 |
2011年 | 1397篇 |
2010年 | 1050篇 |
2009年 | 893篇 |
2008年 | 903篇 |
2007年 | 1182篇 |
2006年 | 993篇 |
2005年 | 614篇 |
2004年 | 394篇 |
2003年 | 269篇 |
2002年 | 169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获取大量海员避碰行动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转向时机、转向幅度、目标船舷角、会遇两船的船速比等4个指标与目标船最后通过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大小,结论对海员避碰行动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样本是在对海员进行航海模拟器训练中获得的,从而说明了用航海模拟器来研究避碰行为的可行性以及STCW公约强化模拟器训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铁路冷藏车不稳定传热反应系数法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铁路冷藏车在结构、运行环境等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存在较大区别,故传热特性不同,反应系数差异大。使用反应系数法研究铁路冷藏车的不稳定传热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对冷藏车围护结构的不稳定传热进行数值计算,考察不同车速、不同方程根项数以及不同反应系数项数等对冷藏车负荷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冷藏车运行速度对整体计算精度影响不大,取200 km.h-1时的相关数值最佳;方程根值取至-25,车顶的反应系数项数取至第30项,车壁和车底的反应系数项数取至第15项,即可满足求解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文献[1]给出的计算船体失效概率公式在原理及数值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导得了相应的正确表达式。该式可用于分析各个海况对船体安全性的影响,为船体可靠性长期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用于磁悬浮列车的直线感应电动机实验台,介绍了一套对直线感应电动机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对实验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显示、控制、存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6.
电压型逆变器输出电压检测与数字滤波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时、准确地检测电压型逆变器输出电压基波比较困难的问题,从检测逆变器的直流支撑电压入手,提出了一种根据控制器的输出脉冲序列,利用DSP进行实时计算逆变器输出电压基波瞬时输出值的新方案,试验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刘凯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3,(8):27-29
利用SAP84计算程序和根据设计规范手算相结合 ,对 15 0m钢混结合梁施工过程中开口截面钢梁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比较 ,介绍建模及计算过程 ;同时根据计算结果 ,揭示结构的薄弱环节 ,并依此检验为防止结构失稳而采取的结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索赔机制及其运行是实现索赔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索赔机制的定义及构成分析,阐释了索赔机制的本质及运行影响因素。据此,对我国索赔机制运行中的困境及原因做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我国索赔机制、改善索赔环境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交通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的交通行为特性,对不同地区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的速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交通行为受年龄、地域等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AT供电牵引网新型微机故障测距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AT供电牵引网新型微机故障测距系统,对其抗干扰设计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并从系统可靠性,适用性、经济性和精确性等方面,与国内外广泛采用的“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原理构成的测距系统进行了全面比较,经试运行表明新型测距系统在各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