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8篇
  免费   84篇
公路运输   590篇
综合类   541篇
水路运输   536篇
铁路运输   882篇
综合运输   6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科技的发展,舰船中许多设备也不断的更新与添加,每种设备通信接口的增加都要求更多的电缆来连接,而通信电缆的铺设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考虑到舰船中已有的最普及的网络-船舶配电网络,并且受到在外国已经商业运营的电力线宽带上网技术的启发,如果可以利用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将舰船电力线网络复用为通信网络则可免去铺设通信网络的成本,也提高了全舰通信的及时性和便利性。  相似文献   
992.
终端区空中交通流参数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流参数的时空特性及演变规律,可为缓解终端区交 通拥挤,优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数理推导和仿真演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 于元胞传输模型建立了终端区进场交通系统模型,阐明空中交通流的速度、密度和流量三 项基本特性参数相互关系及影响要素;然后运用Netlogo仿真系统对增量后的进场交通流 的宏观涌现行为进行模拟,推演空中交通流基本参数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最 后,采用基于空管实测数据拟合的交通流参数关系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 建立的交通流参数模型符合实际且对终端区交通态势的判断具有应用价值,终端区空中 交通流基本参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并随飞行程序、管制间隔、管制策略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993.
戴欣  施惠  孙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26(3):487-493,519
针对单级谐振的双向电能传输方式所存在的谐振容量小及器件应力大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LCL复合谐振的对称拓扑双向电能传输模式.建立了系统的交流阻抗模型,推导了系统输入输出增益,并分析了不同负载下系统的频率响应及不同负载与耦合系数下输出功率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基于能量注入和自由振荡双工作模式切换的输出电压调节方法,并给出一种切换占空比控制方法以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仿真与实验数据表明:基于双工作模式的双向电能传输模式能有效地实现能量双向传输,输出的电压纹波始终小于0.3 V,同时该模式还具有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4.
A method of transmission and monitoring in local area network (LAN) for the welding seam video information of binocular vision welding robot is proposed. This paper uses MPEG-4 video CODEC functions of DivX, video for Windows (VFW) video capture technology, multi-thread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idea and WinSock Socket in Visual C++ 6.0. In the end, client/server (C/S) communication model based on TCP/IP protocol has been develop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achieve the multiple welding seam video??s real-time transmission in LAN. Moreover, the Canny operator is used to realize the edge feature extraction of the seam image which is captured by the client, so that the edge of the seam extracted is continuous and clear.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文章给出了一种采用GPRS技术将单片机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的方案。在该系统中,单片机的AD口把传感器采集的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再通过GPRS网络和Internet网络把数据传输到上位机。以采集混合动力试验台架转速转矩的试验结果表明,此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远程传输和监控等功能。  相似文献   
996.
简要分析了LRIT的产生背景和总体功能,深入剖析了LRIT的工作过程,系统阐述了LRIT船舶信息传输的流程、LRIT在航海各领域的基本运用以及LRIT与其它系统的配合运用,对LRIT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选择性使用陶瓷人工骨粒,观察其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2009年6月~2011年5月116例椎体新鲜骨折患者,CT显示椎体前侧壁有不同程度的破裂,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方法,人工骨组在其基础上使用陶瓷人工骨粒,并记录人工骨粒填塞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发生率及后果;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法),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Lee法),测量椎体后凸角度(Cobb法),术后复查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人工骨组治疗58例,置入人工骨粒(2.83±1.67)g,骨水泥注射量为(3.74±0.66)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2例,发生率为3.4%;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6.14±0.95,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21.74±1.99)%,椎体后凸角度改善23.72°±2.33°;术后CT可见椎体前侧方人工骨粒填充良好。常规组治疗58例,骨水泥注射量为(4.01±0.61)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8例,发生率为13.8%;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6.00±0.94,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21.29±2.01)%,椎体后凸角度改善22.74°±2.00°。两组发生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及Cobb角改善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陶瓷人工骨粒选择性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的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结合工程实际,对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过程和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99.
一、构建车辆装备保障新体系 信息化战争中.由于新车辆装备大量采用了微电子、激光、人工智能系统等高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车辆装备的战术性能.这就要求车辆装备保障应与之配套、协调发展。传统的以大修、中修、小修为基本内容.以基地为依托,逐级补充、维修的车辆装备保障体系已很难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因此,应逐步构建车辆装备保障新体系,即建立以军区修理工厂为中心的后方维修,  相似文献   
1000.
人工捣固作业是实现小区段线路日常养护维修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有效改善轨道几何形位、缓和线路不平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然而目前人工捣固装置进行养护维修作业主要依赖现场工人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相关理论研究。为研究有砟道床人工捣固装置作业工作机理,借助离散元素法(DEM)-多体动力学(MBD)耦合方法,建立人工捣固装置-轨枕-有砟道床耦合仿真模型,并在现场开展人工捣固作业前后横向阻力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人工捣固作业对道砟颗粒接触力及道床密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捣固作业会使道床横向阻力降低19.51%,道床横向稳定性减弱;捣入阶段会使道砟间接触力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水平平面接触力分布由近似圆形向椭圆形变化分布,纵向平面接触力则由半圆形向花束形变化分布,颗粒间接触关系不断变化,逐步建立新的稳定传递关系;捣固作业会使道砟颗粒受迫运动,使枕盒及砟肩处密实度降低。因此,在人工进行捣固作业后应及时补填枕盒处道砟颗粒,并对砟肩处道砟进行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