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26篇
综合类   56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410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重庆轨道交通作为政府民心工程和绿色交通项目,历经20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线网运营长度位居全国第五。其中,轨道交通2、3号线首次在国内引进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运营线路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对单轨交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创新,重庆已形成全国独有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设备、设计、施工等完  相似文献   
22.
乘客舒适度标准是确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最为重要的控制指标,也是必须满足的强制性指标。为合理平衡乘客舒适度与工程建设成本之间的跷跷板关系,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各种现有制式取值标准,就悬挂式单轨乘客舒适度控制标准取值开展理论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平面圆曲线半径相关的乘客舒适度指标为车体偏转角及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随着偏转角和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数值的增加,其对最小圆曲线半径的影响逐渐减弱,恶化舒适度条件并不完全等同于工程效益的减小。悬挂式单轨最大偏转角理论上可突破传统轮轨铁路7.7°的限制,但增大偏转角对限界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人体可忍受的振动持续作用时间与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大小成反比,将加速度控制在0.4~0.8 m/s~2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3.
一、单轨系统的独特性 单轨系统在城轨交通中具有很长的历史。第一个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单轨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的东京开始运营。从那以后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单轨系统,其中包括很多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迪拜等。  相似文献   
24.
跨座式单轨PC轨道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座式单轨PC(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桥结构具有承重、导向及稳定的作用。阐述了作用于PC轨道梁桥结构上的荷载,曲线PC轨道梁的内力计算,预应力计算,应力计算及组合。简要介绍了PC轨道梁的支座、伸缩指形板及梁内或梁上预埋件的设置。  相似文献   
25.
介绍单轨线路PC轨道梁支座结构、种类,对支座锚固螺栓断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6.
在碰撞仿真理论指导下,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跨座式单轨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结构有限元模型,参考车体及人体碰撞的评价标准,确定车辆碰撞初速度,模拟车辆与刚性墙正面碰撞过程,进行虚拟环境下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并对人体响应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7.
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结构特点使得其运营中的检查维修工作难以展开、紧急事故应对能力差,研究设计专门的检修通道迫在眉睫。文章简要介绍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检修通道的功能、构成、总体设计要求、重点制作工艺,为今后跨座式单轨检修通道的制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8.
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50Hz单轨条轨道电路得到了广泛使用。讨论了单轨条轨道电路混电故障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9.
文章参考地铁限界标准以及跨座式单轨车辆限界标准,提出了一种结合动力学仿真的悬挂式单轨车辆限界计算方法,计算了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的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为我国悬挂式单轨交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0.
日前,我国首条单轨地铁——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始使用6节车厢(6辆编组)组成的"加长版"列车运行。相对于此前4节车厢组成的列车,"加长版"列车每列载客量由原来的882人增加到1 342人,将提升52%的运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