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72篇 |
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519篇 |
综合类 | 680篇 |
水路运输 | 919篇 |
铁路运输 | 575篇 |
综合运输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75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923.
设置路内泊位是解决停车供需不平衡问题的1种重要的措施。然而,不合理的路内泊位设置不仅无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会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导致交通拥堵,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交通问题。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究路内停车泊位供求关系以及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构建了1个包括跟驰模型、换道模型和停靠模型的单向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跟驰模型中,通过为停车路段和非停车路段设置不同的慢化概率,探究机动车正常行驶和巡游停靠过程的差异性。在停靠模型中,通过设置停车机动持续时间,解析路内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模型中正常行驶车辆和巡游停靠车辆的运行规则分别进行了标定,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与现有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53.74%~75.71%,能更真实地反应路内停车过程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随着交通流密度的增加,本文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16.39%~52.85%,可以避免过高估计路内泊位对路段通行能力的负面影响,是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在开放边界条件下,分别探究了停车需求、便利性和供给能力变化情景下路段通行能力的变化特征。3种不同场景下路段通行能力均有明显的波动,且停车需求变化的影响最显著。具体地,停车需求由路段交通流量的10%上升至30%时,通行能力下降44.12%;当停车便利性降低,停车机动持续时间由5 s提高到15 s时,通行能力下降24.44%;在500 m的路段上,当停车供给能力由20个停车泊位提高到50个时,通行能力下降39.39%。 相似文献
924.
宋高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7):107-110
基于LTE(长期演进)技术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新的发展方向。采用双漏泄电缆,覆盖的LTE-M(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通过加载模拟业务,对漏泄同轴电缆覆盖的传输性能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相比于相同极化方式,当两根漏泄电缆采用HV方式(即一根为水平极化、另一根为垂直极化)覆盖时,车地通信系统的平均传输速率约提升50%;当漏泄电缆间距由1.0 m减少至0.3 m时,系统的传输速率没有明显下降。提出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环境的双漏泄电缆覆盖方案:采用由HV方式组成双漏泄电缆且漏缆间距设定为0.3 m。该方案可以在最小的漏缆间距下获得最佳的信号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925.
926.
在铁路运输中,由于信号设备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增设信号设备的原则是不影响既有设备.由于现场信号机械室增设新设备的同时还要新设配套的电源,造成了信号电源类型多,维护困难,新技术优势没有技术保障的问题,为此需要有一种规范的、高质量的综合电源来保证. 相似文献
927.
928.
929.
牛金平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9,(7):136-140
铁路电力设计规范规定,通信设备、信号设备、信息设备等一级负荷需要由两路相互独立的电源供电。为解决我国西部电网薄弱地区铁路沿线上述用电负荷供电可靠性问题,提出一种电气化铁路低压电力电子电源装置。针对接入需求,详细描述该低压电源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为适应输入侧电压波动问题,提出双闭环整流控制策略和输出电压控制策略。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多种方式,提出固定式安装和移动车载式安装的新思路,以适应不同场合下的应用需求。之后利用PSIM仿真软件搭建详细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本电源拓扑、原理、控制的可行性。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所述电源的实验室样机,利用实验证明了低压电力电子电源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