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30篇
公路运输   147篇
综合类   135篇
水路运输   41篇
铁路运输   89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隧道基底在重载列车动力荷载的长期循环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累积损伤、疲劳破坏以及基底围岩脱空等现象。为了揭示重载铁路隧道基底脱空对仰拱结构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动载-隧道-围岩三维数值动力学模型,探明不同基底脱空状态下重载铁路隧道过车时基底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并基于弯拉状态下的混凝土S-N曲线得到不同脱空状态下仰拱结构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通过隧道时仰拱结构不同部位的各响应时程曲线呈现出波动起伏的峰谷交替现象,反映了重载列车车轮滚动通过的循环加载-卸载效应。基底脱空将使得过车时隧道仰拱的竖向沉降量以及最大主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隧道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基底结构受脱空宽度的影响较大,而受脱空深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脱空深度下,仰拱的竖向沉降幅值随着脱空宽度的增加变化十分明显。基底脱空宽度对重载铁路隧道结构服役状态及运营寿命影响显著,为满足隧道运营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V级围岩条件下隧道基底脱空宽度不能超过2 m,超限则必须及时进行整治,限制脱空的发展。同时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若隧道基底围岩级别弱于IV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422.
采用模型试验,以实测筒内、外土压力和筒底压力为依据,探讨内填料和地基土与圆筒筒壁间摩阻力的调整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沉入式无底圆筒结构基底压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23.
花岗岩残积土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性质,在勘察过程中通过现场试验,对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此研究及分析方法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了参考,也为设计施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地质依据,能更精准地指导了设计、施工,同时也能节约工程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24.
425.
以某沿海大型污水处理构筑物沉井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沉井初沉前不同预制高度(第一节)条件下的基底压力、地基承载力及不同刃脚下沉深度的阻力,对沉井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了基于基底压力、修正地基承载力分别与砂垫层厚度的曲线及交点进行沉井预制前临时基础铺设砂垫层厚度优化,基于地层界面处刃脚下取土和刃脚下留土两种取土方法的下沉系数与合理区间[1.05, 1.25]的关系进行沉井实施方案优化的方法。以计算结果和变化规律为基础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与现场实际基本一致;对实施方案进行合理优化,确保了沉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26.
依托飞凤山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硅藻土地层隧道基底微型钢管桩加固前后的动力响应特性,并引用经验公式预测了隧道长期沉降。结果表明:基底加固前后,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振动加速度响应峰值均依次为仰拱>墙脚>拱顶>拱肩>边墙,动位移响应峰值均依次为仰拱>墙脚>边墙>拱肩>拱顶;采用钢管桩加固后,隧道结构振动加速度和动位移响应程度都得到明显控制,仰拱处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峰值和动位移响应峰值分别减小了14.46%和30.58%;硅藻土地层隧道车致长期沉降主要发生在运营期前两年,钢管桩加固基底可有效减少隧道长期沉降。  相似文献   
427.
在山区道路建设中,经常遇见高填陡坡路堤,对其工程处理措施一般采取沿基底挖台阶处理,虽对其处理有效性已通过大量工程映证,但对其稳定性分析计算模型却不够清晰。以重庆市某主干路形成的高填陡坡路堤为例,探讨基底挖台阶处理后的高填陡坡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