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119篇
综合类   14篇
水路运输   10篇
铁路运输   15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1.
作者对汽车侧面柱碰撞以及法规动态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法规的由来、欧洲北美两大派系、汽车设计开发难点等进行分析,对某越野型SUV满足侧面柱碰撞提出设计方案,得出一些结论供读者和汽车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天津汽车》2009,(2):9-9
TRW控股集团(NYSE:TRW)旗下的车辆安全系统公司推出新的主动头部约束系统(AHR:Active Head Restraint),基于更复杂而轻量化的机械概念,较市场同类产品减少了部件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欢 《汽车生活》2008,(7):21-21
紧随动感十足的A3 TDI clubsport quattro概念车的发布,奥迪又发表了这款名为TT clubsport quattro的概念车。该车移植了赛车运动的科技精华,并在外观上小幅修改,让人不禁联想其量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李梦东  阮秋琦 《铁道学报》2002,24(2):117-120
头部三维运动跟踪是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及模型基编码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了一种借助合成模型估计头部三维运动的算法,首先由正交图像建立输入脸部模型,将其变换为初始图像人脸的姿态和大小;之后选取图像中3个特征点和对应的模型点,利用块匹配确定图像中3个特征点的运动,由2D到3D的对齐算法,求出模型的三维运动参数,最后由运动后合成模型与图像的小范围相关检测,进一步确定最后的模型运动参数,实验表明该算法建模设备要求简单,速度较快,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胡林  程启寅  黄晶  陈强  张新 《汽车工程》2018,(11):1294-1301
为探究轿车-自行车事故中骑车人的骑行姿态对其头部损伤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PC-Crash软件建立自行车、骑车人和轿车模型,进行4组不同背角范围的仿真并分析骑车人骑行姿态对头部损伤的影响。接着,从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中挑选出79例轿车-自行车事故,用于分析实际案例中坐姿对头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最后,通过多项式拟合,建立了在4个姿态分组下,头部碰撞速度、绕转距离和损伤程度与车速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的损伤程度随轿车碰撞速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骑车人的背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行人保护已成为汽车总布置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头部碰撞伤害值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满足行人头部碰撞要求的轿车总布置设计方法,为新车型开发行人头部保护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统计数据显示,在交通事故的死亡者中,头部外伤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2/3左右的伤员是在受伤后24小时以内死亡的:这就是说,如果急救及时、有效,很多头部受伤者可以从重伤变为轻伤,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8.
行人安全技术应用在汽车上可以降低汽车—行人碰撞中行人的伤害,因此,我国应该实施行人保护法规,促使汽车生产企业加速行人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章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伤害所占的比例分析,说明了在我国开展行人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在汽车与行人的碰撞过程中,汽车可能对行人造成伤害的主要部分,从而对改进汽车相关结构提出重要依据。力图从根本上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使我国的汽车工业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的汽车技术和世界汽车技术接轨。  相似文献   
19.
列车空气动力性能与流线型头部外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数值计算、动模型试验、风洞试验、实车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列车流线型头部长度、宽度、高度及耦合外形对列车交会压力波、空气阻力和升力的影响,得到一系列理论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增加列车流线型头部长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列车交会压力波随流线型头部长度增加而呈对数减小,头车阻力、升力绝对值均随流线型头部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尾车阻力与流线型头部长度呈二次幂减小;②流线型头部纵向对称面最大控制型线从外凸到内凹,列车空气阻力、空气升力和交会压力波基本不变,减小鼻尖部位过渡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有效降低列车交会压力波;③流线型头部俯视最大控制型线为方形时产生的交会压力波最小,尖梭形的头车空气阻力和升力绝对值较小;④减小列车空气阻力和降低列车交会压力波,既矛盾又统一,列车气动头部外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亮 《上海汽车》2012,(10):47-51
在汽车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需要合理地设计前舱外型面与前舱零件间的间隙,即前舱吸能空间,以满足行人头部保护的要求.文章以某车型为例,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对满足行人头部保护要求的前舱吸能空间进行估算,并建立了详细的行人头部碰撞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验证了估算得到的前舱吸能空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