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54篇
综合类   17篇
水路运输   28篇
铁路运输   50篇
综合运输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网合一的分布式车道控制器,基于成熟的技术在收费系统的合理应用,为当前普遍使用的以工控机为核心的车道控制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且更适合于收费系统的需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43.
本文通过承建连云港汾灌高速公路C匝道大桥的项目实践,叙述了抓好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4.
她,91岁,头发花白,身材瘦小,却神采飞扬,精神矍铄。除了耳朵有些许背,眼神还非常好使,每日坐在摇椅上读读报纸,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她,与人常说,"现在社会流行官二代、富二代,我告诉你们,我是桥二代!"说着说着,眼睛还闪出光。"桥二代",这是最让她自豪的一个身份;而父亲,是令她最为骄傲的亲人。她,就是桥梁专家李文骥的女儿,李希。1934年秋,李文骥作为铁道部部派工程师,参与钱塘江大桥的建设。  相似文献   
45.
(2×32+64+2×32)m双线槽形V构连续梁是广州南站桥建合一结构体系中的轨道梁,是承载上部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的结构柱的受力构件和铁路运行的轨道梁(高程12 m层)及站台板梁横向支承的结构。着重介绍该V构连续梁(高程12 m层)与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及站台板梁的相互关联及受力状态、V构连续梁的结构构造、静力分析、局部分析、抗震分析等。最后对结构设计进行总结、提炼,为同类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福平铁路在平潭县东海海域采用连续刚构桥跨越东北口水道,孔跨布置为(92.05+2×168+92.05)m,大桥分3幅,中间为1幅双线铁路桥,两侧各有1幅3车道高速公路桥,3幅桥孔跨布置相同,梁部和墩身分离,共用承台和桩基础,介绍该桥的设计情况。计算分析表明该桥结构刚度大,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为公铁合建桥梁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康师表  牛牧春  殷光耀  刘璐璐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72-174,M0019,M0020
市政道路两侧各种杆件林立,种类繁多,布设繁杂,采取“多杆合一”可以提升城市景观、保障结构安全、简化设施数量。介绍各地“多杆合一”的推行现状、设计影响因素,并结合呼和浩特地区设计案例,描述“多杆合一”设计原则。研究结果将为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多杆合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杜兴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66-270,M0026,M0027
以宁波市某快速路-市域铁路线一体化项目为背景,针对公路铁路一体化高架车站的结构特点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对不同行业规范的相关设计要求进行了比较;同时根据场地动参数对车站结构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采用单轴铰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墩柱进行延性验算,并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补充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9.
杨志德,一个1978年走出校门的普通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自己热爱事业与甘于奉献的精神,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作成长为国内功勋卓著的建桥专家。从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到荆州长江大桥,从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介绍美国大都会区域规划组织(MPO)的历史沿革、组织形式、核心职能和规划流程;对美国区域交通规划中涉及的各个重要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如资金分配、绩效评估、规划模型、环境达标程序、土地利用、环境正义性规划等。根据MPO所采用的"多规合一"规划理念与方法,基于我国政治体制、技术水平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从顶层设计、区域融合、机制协同、绩效评估、一体化规划、模型建立六个方面综合设计我国区域交通规划体系框架;详细阐述了每个方面可具体采取的措施方向,可作为我国规划体制向"多规合一"方向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