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24篇 |
免费 | 65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684篇 |
综合类 | 1972篇 |
水路运输 | 1492篇 |
铁路运输 | 2640篇 |
综合运输 | 4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2篇 |
2023年 | 383篇 |
2022年 | 438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452篇 |
2019年 | 321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318篇 |
2014年 | 476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491篇 |
2011年 | 559篇 |
2010年 | 507篇 |
2009年 | 636篇 |
2008年 | 611篇 |
2007年 | 499篇 |
2006年 | 403篇 |
2005年 | 371篇 |
2004年 | 341篇 |
2003年 | 304篇 |
2002年 | 252篇 |
2001年 | 221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134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872.
旋喷桩复合地基中系梁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旋喷桩施工过程中的返出浆液,形成桩间系梁,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分析了计、土体和梁的共同工作性状,建立了系梁的力学分析模型,给出了系梁变形和内力表达式。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系梁在旋喷桩复合地基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可推广各种岩土加固工程和建筑工程中。 相似文献
873.
874.
介绍重庆市重大工程项目鱼洞长江大桥正桥近期工程,根据其跨度大,结构横截面不对称、引桥支架高等特点和施工方案制定的相应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875.
任望东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5(1):74-76
介绍了北京某基坑工程,根据拟建建筑物东侧外墙距离既有建筑外墙仅1.5m的现场条件,采用微型钢管桩结合预应力锚杆的支护形式,既解决了通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护坡桩打桩机械所需施工面大而无法实施的困难问题,又保证了基坑的稳定以及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重点对微型钢管桩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76.
连云港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中河道两岸会设置灌砌块石挡土墙以作驳岸,挡土墙后将建设成绿化带,并且该工程拟利用工程沿线开挖土作为墙后回填土。鉴于挡土墙后回填土区域工程用途的特点,结合对挡土墙的变形监测以及对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通过现场回填土碾压试验研究了驳岸后各类回填土的强度变化特性、适用性以及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挡土墙安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工程沿线开挖土皆可作为墙后回填土。在综合考虑挡土墙变形大小和施工效率的基础上,给出了墙后回填土在相应压实机械条件下压实遍数的建议值,可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7.
超弹性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循环变形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46(3):355-364
首先对近20年来在超弹性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循环变形行为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评价,总结了超弹性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在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循环加载下的单轴循环变形特征,重点阐述了该合金在单轴循环变形过程中一些重要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残余变形的发展和相变棘轮行为特征;然后,结合循环变形实验研究成果,在宏观唯象模型的框架下,介绍了近年来建立的3种典型的、超弹性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循环本构模型,并评述了3种模型的预言能力;最后,讨论了已有研究在超弹性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热-机械耦合、非比例多轴循环变形行为以及循环变形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78.
879.
叠合框架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两榀两跨两层叠合框架试件(KJ1,KJ2)和一榀条件基本相同的整浇框架(KJ3)进行了试验,用对比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叠合框架二次受力特性,证实了叠合框架梁的正弯矩钢筋“应力超前”,叠合层压区混凝土“应变滞后”的特性仍然存在。试验证明,同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叠合框架的承载力不会低于整浇框架。进而探讨了叠合框架的传力机构,提出了保证叠合框架节点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