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3篇
  免费   60篇
公路运输   36篇
综合类   138篇
水路运输   32篇
铁路运输   2406篇
综合运输   5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高速铁路接触网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法国、德国及日本高速铁路受电弓和接触网结构。建立了各类接触网的欧拉梁-集中质量模型及受电弓的框架模型,开发了其数值模拟软件。应用此软件分析了简单链形悬挂、弹性链形悬挂以及双链形悬挂的振动特性,并进行了相互间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42.
本文从接触网供电方式,章节表的细目、概算编制中的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对接触网个别概算编制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43.
接触网的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天行 《铁道学报》1996,18(3):44-49
本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简单链形接触悬挂的静态计算模型,推导了接触悬挂初始状态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吊弦张力的计算问题,并从静态计算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确定接触网初弛度的方法,用本文的方法可以对简单链形接触悬挂的初始状态,吊弦张力,接触线抬高和弹性系数以及振动特性进行准确的计算,在算例中对具全的接触网的静的动态特性作了全面计算。  相似文献   
944.
既有电气化铁路复线改造一般都为运输繁忙区段,因世界能源危机和神朔线运量加大,接触网施工天窗点时间一般为50分钟。隧道内净空较小、长期运煤使得隧道壁附着灰尘、光照条件差等因素,安全作业环境差。在不影响既有线运营的情况下进行新线接触网施工,必须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和周密的安全技术措施,本文试图对神朔复线蛇口峁隧道施工情况的总结,探讨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双线隧道的接触网施工安全问题,希望能对类似施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45.
彭道文  邵华平 《西铁科技》2005,(1):10-11,14
本文作者简述了京广线接触网正线无交叉线岔的原理与特征,结合现场的测试与检调,掌握了大量无交叉线岔检调的技术标准与其运行状态,通过不断的探讨,归纳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检调方法。  相似文献   
946.
分析接触网天窗的价值,提出减少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天窗"数量的条件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47.
本文分析了接触网设备技术状况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探索接触网设备状态修,实行修制改革,是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作者从实行状态修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出发,探讨了质量控制的具体办法,并指出实施状态修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48.
高速弓网振动系统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简单链表悬挂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建立以连续质点表示的接触悬挂系统的物理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该模型不同接触网参数及受电弓振动位移、接触压力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出评价受流质量的几种参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49.
简要介绍了秦沈线锚段关节处支柱装配的结构形式,阐述了支柱装配的电算数学模型、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使用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50.
对近年来日本及国内研制的非重力式补偿装置的基本原理(构造)、性能、特点、应用状况和安装方式等各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形式、原理的补偿装置做了综合性能比较;指出了目前非重力式补偿装置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