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6篇
  免费   192篇
公路运输   2056篇
综合类   953篇
水路运输   645篇
铁路运输   819篇
综合运输   15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为解决复杂控制条件下枢纽互通的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了湖杭高速公路吴兴至德清段工程双林枢纽的控制因素,阐述了立交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比选论证了各个方案,得出了匝道形式选择是互通方案确定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匝道形式提高了天然气管线的安全性,降低了枢纽立交的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562.
563.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排放因子具有差异性,导致机动车交通路网能耗排放的量化评估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建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交通状态中的能耗和CO2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基于车辆比功率VSP(Vehicle Specific Power)作为车辆行驶状态与能耗排放之间耦合关系的表征参数。通过引入内燃机转速区分内燃机开启和关闭工作状态,并计算内燃机开启状态下VSP对应的平均能耗率,同时,建立能够解析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排放产生机理的VSP分布。通过收集典型行驶工况下车辆测试油耗数据和北京市车辆实际行驶轨迹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应用模型测算混合动力汽车不同速度区间下的油耗和CO2排放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行驶工况(UDDS)和高速行驶工况(HWY)中,模型测算能耗排放因子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和-1.7%,与不考虑内燃机开启状态相比,测算误差减少5.6%和4.3%;在实际交通状态下,采用传统燃油车的测算方法会导致混合动力汽车行驶平均速度为高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被低估,当行驶平均速度为低速区间时油耗和CO2排放量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564.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和交通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改建既有互通立交从而实现新建高速公路和现有路网的交通转换将成为一种趋势。以阳曲大盂至盂县六岭关高速公路起点互通立交改造设计为例,对单喇叭互通改造为枢纽互通立交进行方案研究与比选,对今后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5.
王永峰  王涛  王佐  许林新 《公路》2022,(5):42-45
以贵州剑榕高速、G6京藏高速那曲至拉萨段为依托,针对山区高速及桥梁设计应考虑的多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多重因素包括地形、地质、地震、施工期桥梁防护及特殊桥梁型式比选等,提出了具体措施,避免设计时考虑因素单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的情况发生,为山区、峡谷、陡坡路段的路线及桥梁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66.
陈伟乐  金文良  夏丰勇 《公路》2022,(6):202-211
跨海隧道出入口光线亮度差异是导致其洞口发生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深圳至中山跨江隧道实例,采用设置减光棚的方式建立隧道洞口亮度过渡段,以降低隧道洞口交通事故率。主要拟选用格栅减光棚和封闭式“透光板”减光棚两种形式,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效能分析,对两种不同的形式做出了方案比选,然后结合相应路面阳光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总结出透光板减光棚具有更优秀的减光效益,更符合跨海隧道进出口的减光要求,最后根据透光板减光棚的缺陷提出一些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深海隧道出入口减光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7.
抗滑桩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稳定边坡和治理滑坡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是影响抗滑桩水平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是抗滑桩水平抗力调整的关键。通过几何缩尺比例为1∶15的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前被动土拱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根据抗滑桩桩前被动土拱和模型试验系统的对称性,自主设计土压力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对桩前土体各测点的xy方向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实时采集;采用千斤顶对模型桩施加水平荷载,对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嵌固段桩身弯矩、桩前土压力及桩前土体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绘制桩前土体应力云图并对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桩前被动土拱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桩身弯矩和桩前接触土压力均在嵌固点下4倍桩宽处附近出现极大值,后随埋深逐渐减小;②桩前被动土拱是由相邻桩对桩前土体的相互作用使主应力发生偏转而逐步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形成阶段、承载阶段和破坏阶段;③桩前被动土拱拱轴线呈抛物线形式,随埋深逐渐增大形成被动土拱所需桩顶位移随之增大;④同一埋深处桩前被动土拱矢跨比随桩顶位移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承载阶段土拱矢跨比随埋深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568.
569.
为解决城市跨江、跨海快速增长的交通量需求,筛选出最优最合理的越江通道设计方案,在主要线位大致稳定的情况下,需要对桥梁及隧道工法的方案进行优化比选。首先,针对影响方案的主要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如工期、造价、交通组织等;其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依次为决策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最后,以海口文明东越江通道项目为例,利用yaahp软件中的和法对结构层进行计算,同时验证结果中的单排序和总排序及其一致性通过,以层次分析法综合比选优化确定围堰明挖法施工工法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70.
将韧性耗散模型及其相关修正模型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变幅载荷作用下,相比于传统的损伤等效方法,考虑了载荷间相互作用效应的疲劳损伤等效法则更为合理.结果亦显示在前后两级加载的损伤等效过程中,应力比作为影响因素时,无论是放在系数上还是指数上,均可以有效地表征载荷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在已有系数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得到了更加简洁的寿命预测公式.通过典型材料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