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56篇 |
免费 | 134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319篇 |
综合类 | 5941篇 |
水路运输 | 4353篇 |
铁路运输 | 3156篇 |
综合运输 | 5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536篇 |
2023年 | 939篇 |
2022年 | 1015篇 |
2021年 | 1155篇 |
2020年 | 1044篇 |
2019年 | 781篇 |
2018年 | 397篇 |
2017年 | 506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618篇 |
2014年 | 887篇 |
2013年 | 839篇 |
2012年 | 929篇 |
2011年 | 945篇 |
2010年 | 1011篇 |
2009年 | 1044篇 |
2008年 | 1088篇 |
2007年 | 963篇 |
2006年 | 773篇 |
2005年 | 696篇 |
2004年 | 582篇 |
2003年 | 583篇 |
2002年 | 451篇 |
2001年 | 466篇 |
2000年 | 307篇 |
1999年 | 201篇 |
1998年 | 201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水泥稳定碎石的温度收缩开裂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解决,其影响因素众多,在工程实践中难以确定具体改善措施。 细观分析方法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虚拟试验技术支持。以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为对象,建立了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圆柱体试件模型,模拟单次降温条件,对不同级配参数和力学参数试件的抗温度收缩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零厚度内聚力单元的模型具有合理性,5种不同级配越接近连续级配、集料-砂浆界面和砂浆内部界面间黏结强度越大,水泥稳定碎石的抗温缩性能越差。为提高其抗温缩性能,应优先选择间断级配,并可采取适当措施降低集料和砂浆之间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63.
针对海上风电场航标效能评价,根据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创建包括2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构建评价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确定评价流程。以某海上风电场为例,进行海上风电场航标效能评价。结果表明,FAHP在海上风电场航标效能评价方面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4.
开挖进出港航道与港池将会改变河道原有的河床地形高程,进而改变其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及其泥沙冲淤状况,对通航条件造成影响。以犍为孝姑码头为依托,采用Mike21建立二维水沙数值模型,分析开挖进出港航道和港池工程前后,以及改变进港航道的深度、宽度、角度等之后的水流运动形态和泥沙淤积的情况。结果表明:开挖进出港航道和港池后对原有的主航道整体水流和泥沙条件影响较小,对船舶进出港的通航条件影响较小;不同的开挖条件对进出港航道和港池的水沙条件影响不同,不同开挖角度对孝姑码头的水沙影响较大,30°布置形式更能满足孝姑码头的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165.
通天槽滩险治理是乌江航道整治的关键性工程。乌江白马枢纽建成后可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但水位升高会导致现有的部分江心洲、浅滩变成暗礁碍航。针对通天槽滩段航道局部水流急、流态差、扫弯水严重等问题,采用河工模型试验对设计整治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设计整治方案虽改善了通航水流条件,使得通天槽滩段航道在白马枢纽建成后基本满足尺度要求,但其挖槽设计未遵循河势,使得航道走向与中水期水流动力轴线交角较大,不利于退水冲刷及航槽稳定。针对设计整治方案的不足,考虑工程投资及施工难易程度,提出了更适合本次航道整治工程的优化建议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航道整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6.
以广东某拟建外海大圆筒工程为实例,针对二维理论进行结构设计存在位移偏小的问题,利用Plaxis 3D 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土体的整体空间三维模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拟中采用HSS模型模拟地基土和筒内回填散料,计算不同工况下圆筒本身的变位和土体产生的位移,得出深埋式大圆筒结构的运动趋势,以及筒内回填土强度、筒壁壁厚以及入土深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筒内土体与圆筒结构的运动基本一致,没有形成充分发展的主被动区域,为施工回填最小高度提供针对性建议;壁厚对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筒内回填土强度和入土深度对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但达到一定限值后稳定性结果增长趋势渐缓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170.
标准 ISO 362-1:2007提出了新的测试限值和方法,但其中试验的加速入线方法尚未明确,给测试机构带来了较高的测试难度。针对此问题,基于理论分析,通过试验建立 Simulink数学模型对 M1型汽车进行研究,考虑距离和起始速度的耦合,对车辆的预加速距离和加速起始车速进行了两种不同加速方法下的预测。经试验验证,符合率为 80%,平均准确度为0.612 km/h,最低误差可达到0.2%,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该模型对于标准的执行,降低了试验的准备难度和复杂程度,一定程度填补了标准中对于加速方法的空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