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216篇
综合类   151篇
水路运输   106篇
铁路运输   132篇
综合运输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41.
宁和平 《中国铁路》2023,(10):122-127
当铁路沿线突发自然灾害时,若高速列车临近灾害发生点,司机不能及时获知前方危情信息,无法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研究提出高速列车司机超视距监控预警新型方法,设计由铁路灾害监测无线高速共享专网子系统、铁路防洪视频监控子系统、车载灾害视频监控子系统、铁路灾害危情智能识别子系统组成的高速列车司机超视距监控预警系统。对高速列车在隧道等复杂环境下车地高速数据传输、铁路灾害车地协同监控预警、铁路灾害危情自动识别预警等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并完成车地协同监控灾害技术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提升高速列车司机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水平,增强铁路突发灾害的应对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避免司乘人员伤亡,有助于推进铁路防洪点无人化值守进程。总结该系统的应用与验证情况,可为我国铁路防洪防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2.
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工程建设条件差,高速铁路线型标准高,适应地形及绕避不良地质的灵活性差。对于长达数百至上千公里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带状工程,众多的地质灾害绕无可绕、避无可避时,只能避大就小,海量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的线路和工程方案。高效识别“长线路、宽廊道”范围地质灾害,量化百年服役期铁路工程安全风险,科学确定“宏观走向”“空间线位”“工程设置”等多层次风险调控举措,实现以“减灾”为核心的方案群多目标智能优化,是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成功修建与安全运营的关键。本文简介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设计成套技术,该技术以“一套减灾选线理论与方法”+“三大减灾选线支撑技术”为核心,成功突破了复杂艰险山区修建高速铁路的技术瓶颈,支撑了6300 km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指导了1.3万km高速铁路的勘察设计,并被其他陆地交通项目借鉴利用,在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3.
孙武  刘刚  张雪东 《路基工程》2023,(3):153-159
东非大裂谷地裂缝为活动性构造。通过地质调绘、钻探、挖探、综合物探等勘察手段,选取内马铁路DK76+819.50~+933.80段典型地裂缝工点,研究东非大裂谷地裂缝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裂缝下的路基破坏特点,提出地裂缝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44.
地质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中存在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监测和预测预警环节融合度不够、相互分散、结果评价缺失等缺点。针对降雨型黄土滑坡灾害监测预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不足,结合多源信息和智能风险评估,提出一种准确率高且可快速评价坡体安全性的基于SVM-BP的地质灾害安全评价混合模型。以降雨型滑坡地下水监测为主,以外部诱发因素为辅,在完成滑坡形变监测、风险源辨识和搭建监测预警云平台系统的基础上,以坡体含水率易诱发边坡骤发式瞬间失稳为出发点,实现了对降雨型危险坡体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安全性评价。试验数据来源于西安市某地实测数据。首先确定滑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完成初步数据筛选,然后利用SVM分类器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完成数据判断和评价分类,建立基于SVM-BP的安全评价混合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坡体大概率为安全状态,这使得评价模型的SVM分类器具备运行时间短、满足快速性要求的特点;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增加对于危险状态识别的敏感度,可提高整个评价模型的准确率。对危险坡体实测数据和系统功能试验验证表明:该评价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9.94%,运行时间为0.032 9 s,满...  相似文献   
645.
周小平 《路基工程》2023,(5):208-213
基于流固耦合数值算法,以中老铁路太达村富水粉细砂隧道为依托,从隧道掌子面挤出位移和围岩塑性区的演变情况入手,分析隧道在由泥岩向富水粉细砂段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的失稳过程。结果表明:隧道掌子面在由泥岩向富水粉细砂段围岩开挖过程中,掌子面的挤出位移和塑性区体积都将发生突变;由于富水粉细砂围岩强度较低、抗扰动能力较弱,在隧道掘进至富水粉细砂段围岩前,掌子面失稳就可能发生;结合各种加固措施及富水粉细砂围岩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围岩预加固对策。  相似文献   
646.
针对山区公路降雨-路堑滑坡致灾因素重要度评价问题,在基于降雨引发的路堑滑坡地形地质特征的统计、分类基础上,分析降雨-路堑滑坡规律与成因机制,建立降雨-滑坡专家调查表及故障树,通过考虑信心指数修正的专家调查法得到降雨-路堑滑坡故障树底事件的模糊概率区间,确定降雨-路堑滑坡灾害链中的致灾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指出:土石混合坡体的人工开挖坡率较陡,无法在连续降雨、高强降雨保持自稳是山区公路路堑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平面连续切割坡体中下部构成临空面为路堑滑坡提供了空间条件,在实际工程中应针对性地调整路线平纵面及坡率。  相似文献   
647.
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一直是困扰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关键难题。简要总结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大变形分级与评价、围岩控制理念与技术等。研究提出,大变形灾害本质上是对围岩稳定性控制不当所致,主要包括围岩失稳、结构失效及持续缓慢变形等3种模式,而灾害分级应从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等多维度出发,结合致灾机理及孕育条件,实现致灾可能性→灾害时效性→灾害危险性的科学预测。阐述了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原理,提出大变形灾害控制应以关键结构层稳定性控制为核心,以刚度设计为手段,强调超前预支护与预加固的防坍塌与控变形作用,并通过协同锚固体系控制围岩急剧变形量,实行精细化全过程控制,形成围岩大变形灾害的协同控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48.
为解决雨雾频发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保障措施落地依据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依托广西雨雾频发山区高速公路,从被动交通安全和主动交通安全的角度提出交通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首先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驾驶模拟等方法,分析广西雨雾频发地区雨雾气象的分布规律及对高速公路的影响,依据“雨雾影响路段分级、行车安全影响分档”的原则制定雨雾气象灾害分级评估标准。针对雨雾影响路段的分级、分档结果,提出交通安全设施、排水设施及道路环境监测设施设置的被动交通安全保障技术与智能诱导、可变限速、广域诱导、车路协同伴随式信息服务的主动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