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0篇 |
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44篇 |
综合类 | 106篇 |
水路运输 | 37篇 |
铁路运输 | 176篇 |
综合运输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岩溶隧道突泥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规避和降低岩溶隧道的突泥风险,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总结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基于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贵都高速公路九条龙隧道突泥现场实例,对突泥事故原因、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展开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可划分为隧道周围存在岩溶、隧道整体穿越岩溶和隧道部分穿越岩溶3种类型;2)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其宏观机制是指岩溶隧道不同的突泥类型,其微观机制是指地下水对地层的小尺度物理力学作用;3)针对岩溶隧道不同工程地质特征,应重视工程勘察和隧道施工作业中的超前预报,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超前支护措施,规范施工作业流程,预防岩溶隧道突泥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针对部分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涌水及冒气现象,通过现场踏勘和水文地质勘探,经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桩基施工中混凝土离析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3.
结合紫桐隧道右洞涌水段的综合治理,就隧道在渗漏水、淋水、涌水等病害治理中,对所采用的超前导管注浆和径向导管注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做总结。 相似文献
74.
对在市政管廊设置条件下的地铁隧道洞门施工过程中突发的涌水、涌沙事故进行了描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对风险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门施工技术进行总结.通过对洞门施工中风险事故的分析及施工技术总结,旨在为后续同类工程类似工况条件下施工的借鉴,以达到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同时也为后续同类工程设计从方案上做进一步优化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5.
南山寨隧道地质复杂,位于岩溶发育溶蚀带、裂隙发育带或结构破碎断裂带,溶沟、溶蚀裂隙较发育全填充溶洞,遇雨季施工时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现象。本方案主要采用108热轧无缝钢管长管棚洞内穿越塌腔以及结合CD法开挖的综合技术处理方案,施工可达到方便可靠、高效快捷,安全、经济节约的目的。实践证明,本方案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6.
包家山特长隧道位于小康高速公路的咽喉部位,全长11.2km,设3个斜井、1个竖井。该隧道中段穿越了1.2km的灰岩区,岩溶系统发育,与地表连通性较好,施工和运营中多次发生涌泥涌沙现象。本文就其治理措施之一的沉沙池治理方法作以介绍,以期对同类型工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7.
山尾旗隧道位于赣龙铁路DK264+407~DK266+821,全长2414m,为上海局属施工企业历史上施工最长的一座隧道,进口228m表层为碎石土,橙黄色,稍湿、松散的V级围岩,中间夹有石灰岩,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出口206m表层为砂粘土,灰黄色、软塑状态的V级围岩,地下水发育,亦是采用短台阶法施工,中间1980m为Ⅲ级围岩,采用光面钻爆全断面施工. 相似文献
78.
华蓥山公路隧道既有揭煤开挖突出的可能,其上煤矿采空区又有瓦斯和水聚集,一旦连通便会发生瓦斯和水涌出,将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施工单位对煤层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采取了相应的防突和防涌水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9.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梅子洲风井基坑开挖深度达到48 m,坑底以下为强透水的粉砂层及卵砾石层,场地地下水与长江江水间存在着直接稳定的水力联系,且其与防洪堤间的净距仅为18 m,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对梅子洲风井基坑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周边环境要求,采用水下混凝土封底防止坑底突涌破坏并保证井内结构施工期间的基坑抗浮稳定与安全,实现井内结构干作业,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规避减压降水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相应地,坑内采用干开挖与水下开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土方开挖。梅子洲风井的实践经验表明,对开挖深度大、承压含水层厚度及埋深均极大导致隔水帷幕难以穿透承压含水层的基坑工程,采用水下开挖方式可有效防止基底突涌的发生,并能改善围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状态; 而水下封底混凝土的设置可承受坑底巨大的承压水压力,是确保工程实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