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9篇 |
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912篇 |
综合类 | 355篇 |
水路运输 | 298篇 |
铁路运输 | 671篇 |
综合运输 | 1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研究目的:盾构始发或接收是控制盾构法隧道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鉴于盾构法隧道端头井地层加固风险高、投资大,且近年来由于端头井地层加固处理不当引起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加固要求,明确合理的地层加固方式与相应的加固范围,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相对苛刻条件下的特殊工法。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1)由土体稳定性与止水性要求共同确定的纵向加固长度为盾构机长度与(1~2)倍管片环宽之和,而由土体稳定性确定的加固长度仅需3~4 m;(2)受橡胶老化与密封压力较低的影响,铰链板结合止水橡胶板密封装置的使用受到限制,箱体密封装置由于密封压力高、密封性能可靠且施工便捷,在泥水盾构工程中比较适用;(3)盾构密闭始发装置在风险控制、工期保障、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盾构密闭始发装置可应用于各类盾构隧道工程,尤其是周边环境控制要求高、不允许进行地面管线改迁的工程。 相似文献
902.
以北京鲁谷深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着重探讨钢管桩与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在深基坑工程分步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土体的受力和变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03.
1工程概况天津西站至天津站地下直径线工程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采用明挖法、盾构法等综合施工方法,有效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北营门西马路路堑施工段里程范围为:DK1+000—219.63(影响既有京沪线里程范围为:DK136+700—DK137+000),穿过北营门西马路、紧邻既有京沪线(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904.
地铁车站基坑帷幕灌浆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帷幕灌浆施工技术一般在水利、隧道、公路工程中应用比较常见,但该技术一直处在半理论、半经验状态,尤其在地铁施工中实际运用更少.在杭州地铁滨江站项目由于地质原因致使围护地连墙未能隔断承压水,为减小基坑开挖承压水突涌风险,采用帷幕灌浆施工技术隔断承压水,起到减渗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作,利用钻芯取样检测注浆效果,在基坑开挖前做抽水试验验证帷幕效果,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际数据,对该工程进行总结,以便能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905.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基坑降水使孔隙水压力减小,土体有效应力增加,而造成基坑附近地表不均匀下沉,危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对不均匀沉降量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下水动力学及土力学原理,介绍了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预测了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量,且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06.
地铁基坑邻近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时,设计、施工风险较难把握,如果设计方案及施工工序考虑不合理,将导致大量不可预见的风险及投资上的浪费.对深圳地铁2号线燕南站的设计、施工案例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07.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初步勘测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状况和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作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工期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基于动态设计理念,依托江洲深基坑工程,针对江洲基坑地下水位变化大的显著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位下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存在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水位监测反馈信息和施工监控状况,将动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围护结构内支撑,更改了支撑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效果证明了新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908.
为得到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近接既有地铁结构的位移规律和控制标准,基于西安地铁5号线车站基坑临近区间隧道和车站施工,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净距状态下新建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位移、新建基坑结构位移及既有结构位移,研究新建基坑开挖对既有车站、既有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值仅在新建基坑与既有结构之间的范围受水平净距影响较大,新建基坑围护结构位移仅在与既有结构邻近的一端受净距影响较大;既有结构向着新建基坑方向发生整体水平移动,且随着净距减小,水平位移增加;应尽量避免净距小于12 m的情况,当净距为18 m时,应控制新建基坑与既有结构邻近侧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最大值在15 mm以内。 相似文献
909.
为讨论滨海软土高水位地区基坑降水对施工的影响,采用Midas GTS NX数值模拟软件依据广州某淤泥质软土场地基坑建立了3D分析模型。分别对未进行降水处理、一次性降水、分次降水三种不同工况下的基坑模型进行讨论,对基坑开挖后整体变形、内外部的土体变形、围护桩变形、锚索应力等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对基坑的变形控制有利,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分次降水效果最佳。不降水工况与降水工况对比,土体与支护结构的最大变形位置会产生变化,基坑边角位置采用排桩+内支撑被动支护形式支护,位移控制效果比锚索主动支护效果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910.
沈高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4,(2):118-12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铁工程建设成为中心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主要手段。随着基坑深度的不断增加,地铁施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基于此文章构建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价模型,对地铁车站基坑施工安全做出评价,从而明确深基坑施工各环节施工风险等级。首先,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和深基坑施工特点,建立基于“人员、管理、技术、材料、环境”5个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灰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构建基于G-COWA的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有效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角海路站深基坑工程实例,确定其施工风险等级为“中等”,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相关研究可为类似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