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篇
  免费   131篇
公路运输   654篇
综合类   490篇
水路运输   308篇
铁路运输   487篇
综合运输   7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最近在几本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实物档案”的文章,其中有些学者对“实物档案”一词提出异议,认为档案本身就是实物的一种。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感念的属种关系上存在问题,并将其与“文物”这一概念相比较,才得出档案侧重信息,文物侧重载体的观点。笔者认为其颇有道理,实际工作中名称概念上的模糊确实会引发不少矛盾。这里就目前我国档案界内档案名目繁杂、命名标准不一等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交会点是否需要设置为换乘站、换乘站设置对整体线网的优化有何影响、用什么标准衡量和评价换乘站的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充分发挥线网整体效率、均衡客流强度、减少乘客无效乘距的指导思想,提出从网络发展水平、居民出行条件改善、运营效果三方面9项指标组成的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进行多目标模糊综合分析评价。以某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应用评价体系推荐出最优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53.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国外知名城市线网的实践与国内特大城市规划线网的对比,探讨有关线网、TOD模式、服务水平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4.
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工艺的SBS改性沥青,采用试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常规3大指标试验、SHRP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以及储存稳定性试验等,研究加工工艺参数以及改性剂种类等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说明,通过掺配适当的稳定剂和助剂等措施改善改性工艺,是提高SBS改性沥青技术性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5.
我国多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了多层次轨道交通资源,为发挥各种轨道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各种轨道交通功能互补、互联互通、便捷换乘、资源共享,因而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轨和城市轨道这4个网络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最后,以大西安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究规则波作用下沙质岸滩的形态变化,在波浪水槽中构建沙质岸滩剖面的演变过程。发现在规则波作用下,沙质岸滩会出现沙坝峰,存在从单一沙坝峰到双沙坝峰的演变过程,且沙坝形成后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时间变化存在离岸和向岸的往复运动。探究水深、周期和植被覆盖对沙质岸滩变化的影响,对其最大冲刷深度、最大淤积深度、冲刷面积和淤积面积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显示,水深的增大会导致沙坝向岸运动,周期的增大会导致岸滩趋于紊乱,植被覆盖对岸滩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7.
李春良  朱峰 《水道港口》2020,41(1):72-77
山区河流的大尺度粗糙床面对水流运动特性的影响是航道整治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模型试验研究,并结合CFD计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摆放密度的混凝土立方块体对有限水深流动的自由液面波动、纵向流速分布以及纵向水头损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水流阻力的影响因素,对传统经验公式开展了相关修正,并采用非线性多元回归法对经验修正系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文章所提出的经验公式具有更加普遍的适用性,且经验公式的预测结果与试验和CFD计算结果相一致,对于航道整治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中隔壁结构作为隧道初期支护体系中重要的承载构件,在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损伤开裂和破坏。首先依托双向八车道的港沟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进行爆破荷载作用下中隔壁的动力损伤破坏试验,提出中隔壁支护结构的破坏形态及类型;然后利用ANSYS/LS-DYNA建立隧道爆破与中隔壁支护结构数值模型,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岩体爆破及中隔壁支护结构的动力响应,并考虑单段装药量、爆距等不同因素,研究其对中隔壁破坏模式及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中隔壁破坏形式分为背爆侧混凝土开裂剥落、中心区域混凝土震塌成洞、钢筋网及纵向连接钢筋震坏断裂、钢拱架发生扭曲变形4种类型;中隔壁支护结构在爆破应力波的作用下处于反复拉压状态,并在岩石破碎抛掷冲击的作用下发生破坏,且中隔壁支护结构中心、顶部和底部是结构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单段装药量和爆距的改变会对中隔壁支护结构的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产生影响,且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破坏形态,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建议隧道爆破施工时爆距控制在40 cm以上,单段药量控制在7.2 kg以下,以减少对中隔壁支护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59.
岩溶桩基的应用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成为岩溶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平面假设的不完善性,考虑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首先,将基桩作用下的岩溶顶板分别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采用结构力学与双向板分析理论建立不同模型的桩端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矢高的变化规律;在分析岩溶顶板冲切破坏与剪切破坏形式的基础上,探讨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而获得桩端荷载、石灰岩抗拉强度、溶洞跨度与矢高等因素对桩端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基于溶洞钻孔探测所得地质勘查信息构建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流程,提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案例具体分析桩端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及其破坏模式随矢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不仅与溶洞跨度、桩径有关,而且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也密切相关,此外,石灰岩抗拉强度对岩溶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同样较大,详细全面的工程勘察资料能使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0.
在分工逐渐明晰的条件下,不同铁路的功能分类与其服务范围、管理权限和责任主体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将会形成国家铁路、区域铁路和城市铁路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路网基本格局,并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层面合理分工的明确要求,铁路的政策与管理体制也需要据此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