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30篇
公路运输   236篇
综合类   155篇
水路运输   28篇
铁路运输   200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71.
利用五轮仪实验数据建立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模拟的一个基本模型,用来分析和描述在无法超车的同一车道上一辆车(驾驶员)跟随另一辆车的方式。由于实际道路上驾驶员信息的获取困难,建立的车辆跟驰模型难以标定或验证。本文利用五轮仪试验系统获取的车辆跟驰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车辆跟驰神经网络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72.
在MHK-500环块试验机上进行轮轨环块磨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轮轨材料的硬度对轮舅滑块磨损影响很大,轨块硬度提高,轮环的滑动磨损量大大增加,对于淬硬轨,轮环硬度提高,其滑动磨损量明显减小,而轨块滑动磨损量变化不大,当轮环硬度达到HRC36-38时,双方磨损量都都小;对于非淬硬轨,随着轮环硬度的提高轮环磨损量减小,轨块磨损量也减小,而当轮环硬度超过轨块硬度时,轮环几乎不磨损,而轨块磨损量却较大,当  相似文献   
173.
西南地区缓倾层状泥岩地层铁路隧道仰拱底鼓病害频发,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因轨道不平顺导致晃车现象,严重影响列车行车速度及安全。针对缓倾层状泥岩铁路隧道底鼓病害问题,以YD隧道底鼓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隧道底鼓段进行长期变形监测和理论分析,对缓倾层状泥岩铁路隧道底鼓特征及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左线、中心和右线道床板中心位置处测点底鼓明显,即仰拱中部底鼓量较大,底鼓严重区段6 a持续上鼓约69.75 mm,沿隧道纵向底鼓区段长度约40 m,而隧道两侧边墙墙脚处未发生变形;对于中薄层缓倾层状泥岩地层,在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仰拱底部缓倾层状岩体在弹性阶段向临空面发生一定程度的挠曲变形,隧道边墙围岩沿节理面发生水平剪切滑移变形,隧道拱顶部位围岩发生垂直层理面的弯曲变形,由于衬砌结构作用拱部围岩变形较小。依据隧道平底板受力特征,基于竖向及水平双向荷载作用的简支梁力学模型,建立缓倾层状围岩隧道底板底鼓力学解析模型,分析揭示了隧道仰拱最大底鼓变形量与弹性模量E和底板厚度h成反比,与竖向地应力σz,水平地应力σx和隧道跨度l成正比。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隧道仰拱设计及底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4.
为了探究驾驶员记忆和多前车速度差对交通流的影响,本文基于全速度差模型(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FVDM),结合驾驶员记忆因素和多前车对跟驰车的作用,构建了一种考虑了驾驶员记忆和多前车速度差的跟驰模型。通过改进模型的线性稳定性特征,得出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再对改进模型下的车流启动和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并与FVDM的仿真结果作对比。然后采用微小扰动法对改进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驾驶员记忆因素和多前车速度差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利用下一代仿真(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NGSIM)数据标定了改进模型的参数,并预测了其加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流的稳定,而多前车速度差对稳定交通流具有积极作用;与FVDM相比,改进模型的启动延迟和制动延迟分别降低了10.0%和19.0%,预测精度更高,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4.3%。  相似文献   
175.
为揭示降雨天气下人机混驾交通流跟驰规律,从分析降雨对行车的影响入手,引入路面附着系数、驾驶能见度等参数,改进Gipps安全距离和行车加速度限制,针对不同跟驰模式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探寻降雨强度、渗透率双重影响的人机混驾交通流跟驰特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雨天渗透率与通行能力呈正相关,但当渗透率低于0.25时,智能网联车对混合交通流平均速度、临界密度及通行能力的影响有限;当降雨强度高于0.3 mm/min时,随雨强度增大会加剧智能网联车跟驰退化,显著降低混合交通流的自由速度、临界速度及通行能力;小雨情况下,约0.1的渗透率可弥补降雨造成的通行能力损失;在中雨至大雨的降雨强度区间内,降雨强度每增加0.1 mm/min,相应提高渗透率0.1,路段通行能力可恢复到与晴天纯人工驾驶交通流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6.
应用实际交通数据对现有的2种跟驰模型进行模拟验证,结果显示,其与实测数据均存在一定误差.之后通过分析车辆在跟驰状态下行驶所受影响因素,结合驾驶员心理,在优化速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侧向车辆的影响因素建立新的交通流跟驰模型.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稳定性受侧向邻车行驶状态的影响,侧向影响越小,模型稳定性越好.通过西安市某路段的交通数据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优化速度模型,新模型仿真结果更贴近实测交通数据,均方差降低62.89%,最大绝对误差降低66.39%,最小绝对误差降低33.4%.   相似文献   
177.
为降低雨天车辆跟驰行为风险,建立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雨天车辆跟驰风险水平判定模型.通过引入降雨条件和安全距离,同时解决跟驰风险不易被量化分析及准确判定的问题,对传统驾驶风险判别模型进行修正,从而提取降雨条件下车辆运行跟驰风险特征,判定当前状态下的车辆跟驰风险.利用UC-winRoad驾驶模拟器仿真实验输出的降雨条件(包括降雨等级、路面水膜厚度、路面附着系数)和车辆运行数据(包括纵向车速、加速度、安全距离)进行验证,构建了引入风险熵的风险水平判定模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对风险特征进行提取,输出风险水平的判定结果.结果表明,该模型获取的风险水平误差小于1级,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10.36%和4.54%.所提出模型可作为实用工具判定雨天车辆跟驰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78.
雨天环境下行车安全隐患突出,针对雨天环境车辆跟驰行为的追尾安全风险进行研究。首先,考虑雨天环境下车辆正常加减速以及急刹车2种条件,设计安全仿真场景,并基于实测自然驾驶数据标定的跟驰模型,进行跟驰行为安全风险仿真实验。其次,根据仿真数据,使用ITC、DRAC、DSS 3种不同类型的安全评价指标对不同降雨量以及不同跟驰场景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最后,采取统计检验的方法对ITC、DRAC、DSS 3种安全评价指标进行适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跟驰场景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车辆跟驰行为中发生碰撞的风险均随之增大,同时潜在的碰撞风险时间也越长。以速度20 m/s、DSS指标为例,正常加减速场景不同天气状况下DSS指标所表示出有碰撞风险可能性的时间分别为:晴天0 s、小雨90.9 s、大雨100 s;急刹车场景不同天气状况下DSS指标所表示出有碰撞风险可能性的时间分别为:晴天7.0 s、小雨14.3 s、大雨20.7 s。针对不同降雨量以及跟驰场景,DSS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均优于ITC评价指标和DRAC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9.
汤春文 《公路》2022,67(2):391-394
介绍了连续长大下坡的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即介绍了长大下坡路段实际等效危险高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再介绍了实际等效危险高差实际使用的案例;提出了危险性较大的长大下坡设置减速车道的建议;简要论述了避险车道名称的不合理,介绍了连续长大下坡的安全设施设计,推荐了避险车道标线的画法.本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连续长大下坡的危险性对比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0.
由于拉索风雨激振问题的复杂性,有效的减振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文章在Den Hartog驰振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在拉索端部附近安装限位装置来抑制风雨激振的措施进行研究,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斜拉索风雨激振现象,分析了安装限位装置后拉索的振动,解明了安装限位装置前后拉索的振动特性。经比较得知,限位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拉索发生大幅风雨激振。并详细讨论了施加限位装置后,各相关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今后桥梁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