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30篇
公路运输   236篇
综合类   155篇
水路运输   28篇
铁路运输   200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6 毫秒
41.
《驾驶园》2008,(7):58-58
近年来,运输业迫于商业压力,车辆的装载量越来越大,运输里程越来越长,平均车速越来越高,致使选用的发动机功率不断增大,而行车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却不能突破,由此增加了驾驶员、车辆、人和物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2.
43.
长春轻轨一期工程信号系统采用25Hz相敏轨道电路,运营初期出现轻车跳动现象,影响行车安全,并使调度集中系统车次号跟踪功能失效。简要分析轻车跳动产生的原因,重点阐述解决轻车跳动的方案。  相似文献   
44.
随着中国新基建战略的提出及自动驾驶和网联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自动驾驶车辆(AV)和常规人驾车辆混行的交通流将在未来长时间存在。建立适用于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车辆和常规人驾车辆3种类型车辆的混流跟驰模型,考虑多前后车车头间距、多前车速度差、加速度差、与主体车辆的相对距离等因素,并进行典型场景的数值仿真。刹车和起步过程的3种混流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模型在几种典型混行场景下均具有可行性,车辆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更为平缓。不同CAV比例下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车队中CAV比例越高,车队整体恢复至平稳状态的时间越短,波动幅度越小。CAV均质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MHVAD模型相比,该模型不稳定区域减小33.8%,所控制的车队速度波动幅度减小14%。CAV与AV混流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PATH实验室模型相比,由该模型控制的车队加速度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提前5.5 s。该模型可用于不同车辆均质流及3种车辆混行的队列控制,在目前开展混行实车试验困难的情况下,也可应用该模型进行混行跟驰仿真,从而为混行交通流的道路交通管理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45.
轮箍加热温度分布与病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轮箍套装加热时热时温度分布不均是导致轮箍面发生剥离病害的重要因素,从现场统计数据和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列车为断提速、轮对运用工况相对变差的情况下,执行正确的套箍工艺或改用新型轮箍加热设备是提高轮箍质量、消除隐患、降低生产成本、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6.
金凤  万超 《水运工程》2019,(2):10-14
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在FLUENT软件计算平台上建立二维不规则波浪模型,对透空有梁面板结构底面受到的波浪缓变压力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模拟典型工况,采用低通滤波器方法提取上托力信号的缓变部分,将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讨论波陡、超高和板宽各因素对缓变压力的影响,进而在模拟数据和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板底最大缓变压力的经验公式,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为在缓倾斜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提高资源回收率,提出用泵送混凝土作为巷旁充填材料、充填体两侧用单体液压支柱临时支护、采空区侧用锚索加强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对混凝土充填材料进行了配比试验,根据岩层控制理论确定支护参数,在金刚煤矿3117综采工作面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巷旁充填,辅以单体液压支柱作为临时支护,可以弥补混凝土初期强度低的缺点,能有效控制顶板岩层.  相似文献   
48.
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特性,基于二分车头时距的基本思想,将行驶车辆状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态,在分析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描述这两类状态对应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的混合分布模型.应用实测数据,通过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参数取值分析了路段上、下游和不同车道内车辆行驶统计特征的差异性,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分布模型在实验路段各处均可通过卡方检验;与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和M3分布相比,混合分布模型对车头时距分布情况的拟合精度平均提高10%以上,且对快速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9.
科学合理的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是研究交通控制手段有效性的关键.本文结合一种考虑驾驶员视野内前后多车影响的跟驰策略,建立了连续型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仿真实验表明,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拟合性,仿真得到的 K-Q、K-V和 Q-V图能较好地反映实际道路交通流的失稳现象,所建立的模型具有适应不同场景的兼容性与灵活性,能够作为研究我国实际道路交通流问题的仿真工具.  相似文献   
50.
由于公交车辆在市区运行,车辆的频繁起动、制动而带来的汽车能量的巨大损失,研究采用液压蓄能的方法,使汽车动能在液压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将汽车制动时的动能回收再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和提高汽车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