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48篇
公路运输   58篇
综合类   249篇
水路运输   27篇
铁路运输   820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列车速度对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轨道一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建立车辆、钢轨、轨枕、道床、路基和地基为一体的二系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速度变化对车辆运行品质、动位移以及路基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体加速度、动轮载和轮重减载率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呈线性分布;具有二系悬挂的高速列车通过有砟轨道路基结构时,列车的安全性及舒适度均能满足要求;系统动位移受速度影响较小;路基面动应力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并在横向呈马鞍形分布,在纵向呈抛物线形分布;路基动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衰减较快,在基床表面下3m处,动应力只有基面的16%左右.研究结果与已有部分研究结论吻合较好,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2.
对研制的机车轮轨周体润滑剂及其承载固定装置进行详细介绍.经使用证明.该润滑剂和装置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机车与钢轨之间的润滑效果、减轻了轮缘磨损,降低了润滑装置的维修和运行成本,故障率低,清洁环保,从而改善了机车走行部性能状态.  相似文献   
993.
几种典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实现运行控制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运行指挥控制及安全防护功能,从几种典型的轨道交通模式出发,对比研究其运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构成.首先分析轮轨列车和高速磁浮列车的基本技术特征,不同的技术特征使得其相应的运行控制系统各具特点.然后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轮轨高速铁路和德、日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这几种典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特点,从控制系统的主体、系统构成方式、车-地信息传输方式、列车定位方式、闭塞方式、速度防护方式等方面对几种运行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磁浮交通和轮轨交通的技术特征有很大差异,但运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实现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994.
《中国铁路》2009,(5):76-76
自1991年德国铁路高速列车投入运营以来,对涉及高速运行安全的轮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在轮轨几何接触关系、线路几何位置质量和承载结构的动力学性能研究方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95.
为分析我国轮轨技术条件下LMa、S1002和XP55高速轮对型面特性,进行了稳态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和车辆一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计算.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表明:LMa型面轮对接触斑面积大,压力平坦,接触应力、轮轨接触面滑动量和摩擦功较小;S1002型面在轮对小幅横移时接触斑面积最大,但随轮对横移量增大迅速减小,接触斑压力起伏较大,接触应力、滑动量和摩擦功最大;XP55型面接触斑面积小,接触斑压力、接触应力、接触斑滑动量和摩擦功高.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表明:LMa型面的车辆蛇形运动临界速度最高,S1002型面最低;LMa型面曲线通过性能最优;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下,S1002型面轮对横向晃动最大,SL002、XP55型面可出现轮缘接触现象;3种型面与钢轨形成的接触区域均很狭窄;XP55型面动态脱轨系数瞬态值较高.结果表明,SL002型面不适用于我国1 353 mm轮对内侧距,XP55型面性能欠佳,LMa型面最好.  相似文献   
996.
3轮轨接触的摩擦和磨耗研究 3.1磨耗形态及轮轨磨耗的主要因素 3.1.1磨耗形态分类  相似文献   
997.
轮轨非对称接触及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速度的不断提高,轮轨接触关系对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越来越大。当轮轨型面发生损伤后,轮轨非对称接触现象就会产生。轮轨非对称接触现象不仅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与车轮型面损伤问题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以SS3B型机车为例,建立了由轮轨型面磨耗和轮径差导致的轮轨非对称接触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当轮轨非对称现象发生后,机车的抗蛇行运动临界速度就会降低,同时,曲线通过的脱轨风险性也会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无砟轨道道床开裂后结构受力,将混凝土道床简化为黏弹性连续支承梁,引入损伤函数表达道床裂纹,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道床裂纹的车辆-双块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高速车辆通过具有半波余弦不平顺轨道时的振动响应,并分析了车辆速度对轨道有无裂纹时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床裂纹对车辆和钢轨的振动影响很小,而对道床本身及其下部结构的振动影响较为显著,道床动弯应力和路基面动应力随着车辆速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99.
基于连续弹性离散点支承梁分析理论,采用瞬态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轨道系统随列车速度、车辆荷载、车辆刚度及基础刚度变化时的瞬态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列车激励频率和轨道系统频率决定了轨道系统的振动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根据40 t轴重货车结构特点,建立了重载货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并对不同线路谱和速度下40 t轴重货车的轮轨动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