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4篇
  免费   336篇
公路运输   2131篇
综合类   1440篇
水路运输   1197篇
铁路运输   3058篇
综合运输   134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篇
  1965年   10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21.
主要介绍了国产HXD1C和HXD1型电力机车的粘着控制情况,针对HXD1C和HXD1电力机车面临的牵引需求,提出了对粘着利用控制软件的改进方案,同时介绍了粘着力间接控制方式的控制策略,提供相关的试验数据。结果证明了HXD1C和HXD1型电力机车粘着控制软件在重载和高速运输模式下粘着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2.
陈仁春 《城市交通》2009,7(2):74-80
双约束重力模型对多中心、长距离组团之间的出行分布描述误差较大,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多条件的约束模型。从最大熵模型理论入手,在产生量与吸引量双约束基础上,新增第3类约束条件。利用总体阻抗约束最大熵模型推导出三维约束重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增加了缩放系数,并利用重力式先验概率的最大熵模型对其进行论证。同时,提出了模型参数标定与检验方法。以福州市交通分布模型为例,对长距离出行约束和跨江出行约束进行分析,并分别应用双约束和三维约束重力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说明了三维约束重力模型的可操作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23.
对世界各国地铁钢轨波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普遍性与时间集中性,及其与曲线、轨道结构、车辆及其他因素相关性等典型特征,并对其分类方法、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普遍存在于地铁与有轨电车线路中,在新线开通初期与线路改造初期最为严重;一般而言,相对于直线和大半径曲线,小半径曲线的钢轨波磨最为普遍,低轨侧波磨波长短,幅值大,但也有例外,部分大半径曲线及直线上也有分布;波磨的波长特征和发展速度与轨道结构密切相关,轨道结构及部件不匹配时,易出现快速发展的波磨;车轮踏面廓形、轮对定位、悬挂刚度与簧下质量等车辆结构参数会对波磨萌生、发展与表现特征产生影响;波磨的产生还可能与钢轨材质、牵引和制动、运行环境、湿度及摩擦因数有关。地铁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主要基于轮轨系统共振、轮轨黏滑(摩擦自激)振动、钢轨振动波反射等理论,对波磨形成过程的纵向动力学影响与系统非线性因素考虑不完善,关于黏滑自激振动与轮轨负摩擦特性对波磨影响的认识还不统一,难以解释直线以及曲线高低轨波磨特征的差异等,对波磨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理论上的主动预测和试验验证;各国主要以钢轨打磨来控制波磨发展,通过调节轨道结构、运行环境,采用钢轨吸振器和轮轨摩擦调节装置,以及优化车辆设计等主动措施来控制波磨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未来应针对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轮轨微观接触行为和黏滑自激振动特性,开展车辆-轨道系统的轮轨动态磨耗演化仿真,掌握地铁钢轨波磨形成机理和关键因素影响规律,提出控制地铁钢轨波磨的主动措施和轮轨匹配优化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24.
针对早期轮轨滚动磨损变化过程难以通过无损手段进行表征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超声技术对不同磨损程度的CL60车轮与U75V钢轨试样进行检测评估;建立了基于轮轨试样表面磨损特征的Murnaghan模型,并利用非线性超声有限元仿真,通过塑性变形层厚度变化情况模拟不同程度的摩擦损伤,分析了其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原因。试验结果表明:轮轨的早期磨损会导致材料表面产生塑性变形层,随着塑性变形的加剧,材料损伤将以微裂纹为主,车轮角加速度越大,轮轨间相对滑动作用时间越短,塑性变形层越薄,且CL60车轮较U75V钢轨磨损程度更为严重;CL60车轮试样在车轮角加速度分别为10、250、1 500 r·min-2时,对应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分别为12.19、8.43、5.68,U75V钢轨试样在车轮角加速度分别为10、250、1 500 r·min-2时,对应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分别为7.57、6.09、5.04,与CL60车轮试样相比,U75V钢轨试样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缓慢。可知,相对非线性系数与塑性变形层厚度呈正相关,微裂纹产生的非线性效应比塑性变形层更强,相对非线性系数增幅更大,因此,可通过材料的相对非线性系数变化判断材料的磨损阶段。  相似文献   
825.
为分析钢轨波磨、车轮多边形等轮轨短波不平顺条件下轴箱转臂节点性能对轮轨耦合振动的影响,分别从仿真计算、现场试验和台架试验3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建立车辆-轨道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对轮轨耦合振动的影响,并在武广高铁进行了钢轨波磨条件下新、旧轴箱转臂节点对轴箱振动响应的影响试验,在滚动试验台上进行了高阶车轮多边形条件下新、旧轴箱转臂节点对转向架振动响应的影响试验;对已服役运用120万公里的A、B型轴箱转臂节点进行了1 000万次疲劳耐久性试验,论证了服役轴箱转臂节点疲劳可靠性的安全裕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钢轨波长为120 mm,车轮多边形为20阶,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波深均为0.04 mm的条件下,当轴箱转臂节点径向刚度由40 MN·m-1增加到200 MN·m-1时,钢轨振动加速度、轴箱振动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基本不变,在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等短波激励下,轴箱转臂节点刚度变化不会对轮轨耦合振动产生明显影响;随着疲劳试验次数的增加,轴箱转臂节点径向和轴向刚度均逐渐下降,退役轴箱转臂节点在经历1 000万次疲劳耐久性试验后外观状态基本无改变,芯轴与橡胶粘接部分出现轻微开胶和裂纹,开胶和裂纹深度不大于5 mm,橡胶本体均无裂纹,各项性能满足《机车车辆用橡胶弹性元件通用技术条件》(TB/T 2843—2015)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826.
目前对在役桥梁进行技术状况评定时,往往需采用荷载试验的方法来反映桥梁结构实际损伤所产生的性能退化.然而,荷载试验方法存在费用高、耗时长等问题,进行荷载试验代价巨大,且对于存在损伤的结构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基于对一新建跨径30 m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进行的足尺模型试验结果,构造定义了2种不同的刚度损伤折减系数,结合规范...  相似文献   
827.
作为道路通行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分析的关键参数之一,车辆换算系数的估算至关重要.我国现有路网尚未将接入道路纳入到技术等级体系,缺乏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接入口通常对公路路段的交通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基于公路接入口处不同类型的车辆特征,首先分析了接入口处的车辆在驶入公路路段过程中,在各种交通流状态下利用车道时间和空间资源的...  相似文献   
828.
该文应用振型叠加法,推导简谐荷载作用下简支梁位移冲击系数和弯矩冲击系数的解析式,分析了位移冲击系数和弯矩冲击系数大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29.
上软下硬土层中沉井施工时克服阻沉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剖析了沉井施工下沉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上软下硬的地基土层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对策,特别推荐了选用复式沉井结构形式,采用沉井法与逆作法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对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30.
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主梁挠度横向分布规律来确定桥梁荷载横向分布, 考虑了桥梁结构计算模态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质量,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即模态参数法。分别以一座有机玻璃模型试验桥梁和一座公路斜交T型桥梁为算例, 介绍了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步骤。计算结果表明: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测量值与计算值最大误差为2.6%, 因此, 相比于传统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模态参数法减小了对桥梁结构进行分类和假定带来的误差, 更具有通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