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篇 |
综合类 | 2篇 |
水路运输 | 1篇 |
铁路运输 | 109篇 |
综合运输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王潜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2002,(4):5-9,17
本文阐述了研制塑胶止动器的目的,以及塑胶止动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该设备的研制过程、设备性能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同时结合主要性能指标论述了该设备的用途及特点,以及该设备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徐正利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1993,(4):3-14,18
可控制的减速顶和加速顶的研制成功,推动了驼峰设计理论的发展,按中行车在一般工况下设计出的“最小时差断面”,这一理论和设计方法是驼峰理论的创新。应用计算机对可控减速顶和加速顶进行控制,实现对溜放车辆连续性的实时控制,是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反坡调速系统,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箭翎线调速系统、尾部平面调车调速系统都是应用的实例,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证明了新的驼峰理论的正确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杨连生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1993,(4):19-24
我国现在铁路编组场尾部平面调车全部采用人工拧手闸和下铁鞋的笨重而落后的作业方式,为了提高编组场的综合能力、解决峰头和峰尾的矛盾,改变尾部作业的技术落后状态,兰州西部与哈中心采用微机可控顶与停车顶结合的调速系统来解决尾部平面调车自动化问题。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与两股道的运用试验证明,微机可控顶、停车顶调速系统是比较理想的方案,为实现尾部平面调车自动化闯出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4.
15.
间隔调速是铁路编组站车组溜放速度控制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的调速方法不能根据车组溜放的实时状态动态改变出口定速,在前后车组间隔较小时容易产生不良的控制效果。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讨论间隔调速的优化方案,将前后车组间的间隔引入减速器出口定速模块,使其能根据现场的实时情况动态改变出口定速。 相似文献
16.
17.
付静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2001,(4):3-9
确定减速顶的报废周期是一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零件报废主要是由于磨损造成的,所以首先阐述了磨损的机理,提出制定报废周期的原则和方法,然后应用疲劳磨损理论,计算出减速顶报废周期的理论值,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条件对理论值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自1825年英国修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以来,铁路编组站站型设计历经几代人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双解编系统的编组站站型按两系统的驼峰设置朝向分可分为双向布置和单向布置两大类,每一类按其主要车场是否联合设置又可分为分列式和并联式两种类型,每一种站型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文对此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9.
本对执行电源板、控制继电器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用无触点电子元件替代电磁继电器的设想,从而达到降低故障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减速顶的维修管理形式多样,主要是分散状态修。作通过实践认为,减速顶的维修体制要进行改革,其改革的趋势是“集中修”。他们在中重点论述了“集中修”的优点和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