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3篇 |
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44篇 |
综合类 | 142篇 |
水路运输 | 370篇 |
铁路运输 | 191篇 |
综合运输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将汽车乘坐室简化为一封闭的矩形空腔,搭建了一个在作为矩形空腔的一个面的弹性智能板上装有压电分流阻尼装置的振动控制实验模型。针对弹性板第1阶模态,以压电元件存储电能最大化为目标,对压电元件粘贴位置进行了布局优化。为模拟车内噪声的不同来源和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了力锤、扬声器和激振器3种激励下压电分流阻尼的减振降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压电分流阻尼控制后在1阶模态频率处的智能板频响函数幅值和空腔内声压幅值均有降低。本研究为车内低频噪声的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减隔震已经成为常规的工程技术,并且在强震区的公路桥梁中被广泛采用.现行的规范及规程中有具体的设计步骤,可参见[1],[2],[4].[10],[13],[33].最近二十余年,美国、日本、土耳其、中国大陆及台湾省发生了多次大地震,其中采用基础隔震的建筑物及桥梁也遭受了破坏,破坏情况可见[6]、[7]、[8]、[9]、[16]、[17]、[20]、[24]、[25]、[26]、[27]、[28]、[29]、[30]、[31]、[32]、[34]、[35]、[36].研究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报告及出版物并不能很明确地说明减隔震技术的优越性,例如,不能够证明减隔震技术在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中的有效性.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缺乏实际的工程验证,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细则.在联邦公路署的资助下,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对减隔震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建立减隔震设计指导原则的假定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罕遇地震作用下阻尼在减隔震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介绍该研究项目的由来及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大震下当前的减隔震设计方法优越性及不足;(2)建议的设计方法,抵御罕遇地震的设计周期窗口;(3)一种新的滚轴减隔震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铁路机车车辆用阻尼涂料性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阻尼减振机理,探讨了铁路机车车辆阻尼涂料的现况及阻尼性能,并且对铁标(报批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将行车荷载简化为移动的均布荷载,对沥青路面表面弯沉、层底变拉应力、路面层内部压应力及剪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Routh稳定判据的Pade逼近法对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系统进行降阶,寻找阶次低、元件少的ISD悬架结构。建立四分之一悬架模型,运用统一目标函数的遗传算法优化结构的参数,对比分析了传统被动、被动天棚阻尼和降阶ISD三种悬架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与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相比,降阶ISD悬架的车身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都不同程度逼近被动天棚阻尼悬架,能够实现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的主要性能,说明经降阶优化的ISD悬架综合性能可以接近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基于Routh稳定判据的Pade逼近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梁桥弹塑性阻尼变化规律。理论分析与桥梁模型地震破坏试验相结合,结果表明:随着塑性变形的不断加剧,阻尼比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7.
18.
机车车辆正向或反向从驼峰编组场从较高速度牵出时,普通减速顶对每个车轮都做无用功,而且可能产生“飞顶”、轻车脱线等不利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制了慢回程减速顶。经过大量试验分析,确定出比较理想的慢回程结构及影响回程时间的诸因素。自1939年以来,慢回程减速顶已在十多个大中小编组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