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188篇
综合类   77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89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烈度地震区板式桥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设防烈度为8.5度的高烈度地区某16跨装配式连续板桥为例,分别采用提高结构自身强度、优化结构体系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振动控制技术的减隔震设计方法来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一般的抗震措施无法满足高烈度地区对桥梁的抗震要求;单一的隔震措施在大大降低结构的内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需进一步采取耗能措施来降低结构的位移响应.铅芯橡胶支座作为隔震、耗能一体化的元件,构造简单,可满足高烈度地区板式桥梁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52.
普通桥梁减隔震支座可能发生翻滚失稳,并且存在肥大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减隔震支座,它是由聚四氟乙烯滑板、肘块、支柱和高弹性阻尼橡胶体通过连杆连接而成.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得出了新型减隔震支座的等价刚度和等价阻尼比的计算式和系统周期图示.应用大型专业分析软件ANSYS,对实际桥梁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减震支座的应用,可以使桥梁的减隔震效果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53.
蔡俊镱 《桥梁建设》2021,51(2):105-111
淡江大桥主桥跨越淡水河口,主桥采用单塔不对称半飘浮体系斜拉桥,全长920 m,跨径布置为(2×75+450+175+75+70)m,主跨450 m,桥面净宽44.7 m,桥下通航净高20 m,倒Y形桥塔高200 m.在桥塔及两端伸缩缝处的桥墩设置减隔震阻尼器,主梁采用钢箱梁(长660 m)及钢-混结合梁(长260 m)...  相似文献   
54.
阐述E型钢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机理,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证明轨道交通减隔震体系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说明应用减隔震支座的桥梁减隔震体系可大幅减小地震力,并消除不确定因素对抗震设计的影响,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和设计的经济性。实践表明,减隔震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应用,将为我国轨道交通抗震设计开辟一个新领域,进而提高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抗震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55.
在桩基础桥墩基底摇摆隔震中,提出1种增加柔性耗能防撞装置设计方案.当罕遇地震发生时,桥墩在与基础分离处发生摇摆,与设计的防撞装置发生碰撞,延长了系统的撞击时间,使撞击力下降.利用多个钢绳柔性防撞圈同期作用的动态有限元方法,建立适当模型,并对防护围刚度分3种情况进行讨论.发现在撞击防撞装置的过程中,前期为部分防撞圈发挥作用,后期为全部防撞圈发挥作用,并且“同期作用历时”越短越好.分析结果表明,降低防撞构件的初始刚度,可延迟最大撞击时间,同时可减小最大的撞击压力.  相似文献   
56.
国巍  余志武 《铁道学报》2012,34(4):110-117
高速铁路建造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客站往往以房桥合一为特征,其综合了房屋建筑和桥梁结构二者的特点,抗震与减震设计必然不同于一般结构物。本文首先建立在新型客站中设置层间隔震和混合减震控制的基本模型,并基于随机地震输入和虚拟激励法推导高效计算表达式。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层间隔震技术的减震效果和工作机理,指明层间隔震存在的缺陷。继而针对层间隔震的不足,在房桥合一客站中引入混合减震控制策略,其在层间隔震基础上通过设置连接阻尼器实现减小桥梁位移和避免梁体碰撞的目的,深入研究层间隔震与连接阻尼器的工作机理,提出混合减震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层间隔震与混合控制策略在房桥合一新型客站随机地震响应控制中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57.
考虑铅芯橡胶支座和桥梁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反支座和桥梁当作一个整体考虑,建立连续梁桥隔震体系全桥模型。通过大量的时程分析,对隔震桥梁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大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方案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1座(90+170+90)m城市大跨度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并比较分析两种减隔震设计方案。采用弹性反应谱法及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研究E1及E2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针对两种方案比较摩擦摆支座的力学参数取值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大跨连续梁桥,由于纵桥向一联内仅设置一个制动墩,地震内力分布极不均匀;但横桥向结构内力分布较均匀,各墩联合共同受力;(2)采用摩擦摆支座,E2作用下各墩墩底截面纵、横向内力减震效果显著且各墩的内力分布趋于均匀,分布更加合理;(3)采用摩擦摆支座,E2作用下减隔震后的墩底内力通常小于E1作用下弹性反应分析结果。E1作用下摩擦摆支座是否允许滑动,对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显著。在实际设计中应认真加以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59.
60.
铅芯橡胶桥梁隔震支座屈服比的优化及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不同未隔震桥梁自振周期,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弹性周期、非弹性周期和隔震屈服比的198个单自由度隔震桥梁模型,进行非线性地震能量反应分析,研究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屈服比与其耗能比的关系以及不同地震水平下的优化屈服比。研究表明,隔震支座优化屈服比随着地震动水平的增强而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减缓;以ElCentro波作为激励得到的优化屈服比拟合公式对不同地震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将基于最大限度耗能确定的隔震支座优化屈服比应用到桥梁隔震的两阶段设计中,即保证了桥梁在正常条件下的使用,又保证了在较大地震荷载作用下,隔震支座最大限度地发挥耗能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