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篇 |
综合类 | 49篇 |
水路运输 | 33篇 |
铁路运输 | 32篇 |
综合运输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21.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vehicular emissions in China, especially evaporative emissions, is one obstacle to establishing tighter standards. To evaluate tailpipe and evaporative emissions, two typical China IV vehicles and one Tier 2 vehicle with an onboard refuelling vapour recovery (ORVR) system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One of the China IV vehicles was fuelled with gasoline, E10 and M15, respective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uel properties on vehicular emissions. For each vehicle, cold-start tailpipe emi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first, followed by an evaporation test. Based on the emission factors and real-world vehicle activity data, the annual tailpipe and evaporative hydrocarbon (HC) emissions of each vehicle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10 and M15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ailpipe CO and particle number (PN) emissions but seriously aggravated the NOx emissions, especially for M15. The hot soak losses (HSLs) and diurnal breathing losses (DBLs) were slightly impacted by the fuel properties. The annual evaporative emissions with E10 and M15 were higher than that with gasoline. The ORVR system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evaporative emissions, especially for DBLs. Evaporative emissions from the China IV vehicles were 1.1–1.4 times the tailpipe HC emissions. Additionally, the evaporative emission factors of the China IV vehicles were almost 50% lower than the standard (2.0 g/test), whereas their annual evaporative emissions were almost 1.8–2.8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Tier 2 vehicle. Therefore, controlling evaporative emissions currently remains a great need in China, and the ORVR might be a recommended evaporative contro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2.
23.
24.
某地铁运行约一年时发现高架桥上敷设的33kV电缆护套多处开裂,而护套开裂一年以后,其开裂增长速率逐渐减少。本文针对该问题,从电缆现场的防护措施、电缆护套材料选择、电缆生产环节控制、电缆技术要求等方面,对护套开裂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作了分析,并对电缆护套开裂问题的处理与预防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5.
以绥芬河斜拉桥转体施工为例,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对转体桥梁的重要结构—牛腿进行平转阶段受力研究。研究表明,牛腿在桥梁重力、预应力和牵引力共同作用下,整个结构呈现压应力为主的受力状态;预应力可使牛腿在桥梁转体发生意外倾斜时起到保险作用;牵引力对牛腿受力影响不大,但使牛腿产生了扭转趋势。根据牛腿各部分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功能将牛腿划分成三个区域,即承重区域、保险区域和牵引区域。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探讨TH1 /TH2型细胞因子平衡性在发病中的作用 ,为临床免疫防治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3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血清IL 1 0和IFN γ水平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儿治疗前或复发时血清IL 1 0明显升高 ,IFN γ明显降低 ,治疗后病情缓解时IL 1 0水平下降而IFN γ水平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小儿白血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与TH1 /TH2细胞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血清IL 1 0、IFN γ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小儿白血病治疗反应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无血清培养基中 ,加入α 干扰素 (IFN α) ,以探讨IFN α对CML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分泌IL 10、IL 12P70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CML DCs的培养基中 ,除加入SCF、GM CSF、TNF α及IL 4外 ,还加入不同浓度IFN α。培养 10~ 14d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 ;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 ;噻唑蓝 (MTT)法检测CML DCs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 10及IL 12P70含量。结果 IFN α(30 0U·mL-1)组较无IFN α组 ,CML DCs的CD4 0、CD83、CD86及MHC I类抗原的表达均升高一倍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OD值增加一倍 ;Ph1染色体阳性比例、IL 10及IL 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 IFN α能够部分纠正CML DCs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 ,同其解除了CML血清中IL 10对CML DCs分化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28.
罗闻泉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5-88
网络高速化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文中首先阐述了选择高速网络应考虑的各种要素,对流行的高速网络技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对各种高速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29.
着重介绍万兆以太网的核心技术及其在新领域中的应用由于以太网自身的优势,全球95%以上的局域网均采用以太网组网.而以太网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万兆以太网更是突破了传统以太网的应用领域,已扩展到城域网甚至广域网中.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