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6篇
公路运输   151篇
综合类   149篇
水路运输   65篇
铁路运输   78篇
综合运输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通过对四川德阳桥的工程概况以及换索原因的介绍,并针对有纵梁且纵梁刚度较大的中承式拱桥,用控制桥面变形的方式.解决用常规方法可能导致换索过程中桥梁产生过大内力的问题。该方法对桥面变形的控制较好,用临时支撑代替临时拉索.可实现在不需要安装临时拉索情况下对提篮拱桥进行换索施工,大大缩短了换索工期且降低了工程造价,对类似桥型的换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2.
北京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塌陷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典型地质条件和区间隧道的断面形式,将城市浅埋暗挖隧道分为超浅埋隧道和浅埋隧道两种,对于超浅埋隧道,隧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整体下沉和塌陷,隧道的破裂角接近80°;对于浅埋隧道,破坏形式以滑裂破坏为主,规范给出的滑裂角为45°φ/2,但通过对北京地铁事故的调查研究发现,隧道滑裂角大于45°+φ/2,因此应用土力学原理和Mohr—Coulomb破坏准则推导出新的地层滑裂角.结果表明,浅埋隧道的破裂角与隧道的覆跨比、矢跨比有关,且比45°+φ/2大10°~15°.运用FLAC3D软件计算分析隧道破坏时塑性区分布情况和破坏过程,并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对比,发现新的滑裂角更接近实际工程的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7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交通量和较大吨位车量增加迅猛,如何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持桥梁的正常状态,管养好既有桥梁,就显得极为重要。鉴于此,阐述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的常见病害及问题,分析公路桥梁病害出现的原因,并就如何有效加强公路桥梁的养护工作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参考美国国防部编制的《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DOD2005)提供的设计流程,采用变换荷载路径方法,基于SAP2000通用有限元软件,对按照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4层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长边中柱失效,分别采用4种方法:线性静力分析方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移柱前后关键构件的内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给出分析步骤,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5.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工程上常用的4种滚子凸度进行计算,得出各自的应力分布状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到最优的滚子凸度。  相似文献   
76.
杨浩 《隧道建设》2016,36(7):868-871
使用收敛计的三角形面积法对隧道拱顶进行沉降监测是目前较为经济且能实现高精度变形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充分发挥这种方法的优势,对该监测方法进行了全面地数学分析,通过对沉降中误差函数求极值,以发现其在隧道监测断面上布设最优三角形的方案,在监测设备一定的情况下,采用最优三角形布设方案,即把三角形的底边长布设成是腰长的1.362 5倍时,能得到最佳的监测精度,从而指导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7.
以某隧道洞底陷落柱为例,通过地质雷达对目标体的探测,分析岩溶陷落柱的雷达波组异常特征,准确地探测出陷落柱的位置、规模和埋深;同时,选取典型的雷达波进行频谱分析,探讨岩溶陷落柱和围岩的雷达波频谱特征。岩溶陷落柱雷达波频谱呈现低频大振幅反射,其主频单一且突出;围岩雷达波呈现弱振幅多峰频谱,主频不突出。岩溶陷落柱和围岩雷达波频谱特征存在的显著差异,可作为识别岩溶陷落柱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践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在探测岩溶陷落柱中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8.
齐梦学 《隧道建设》2013,33(8):679-683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TBM以开敞式为主,通常情况下,隧道掘进之后需要施作初期支护以及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隧道施工总工期较长。为了解决开敞式TBM不能同步施作现浇混凝土二次衬砌的难题,结合南疆铁路吐库二线中天山隧道和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工程实例,研发了有轨运输出渣(开挖直径88 m)和连续皮带机出渣(开挖直径1023 m)2种工况条件、2种断面下的开敞式TBM同步衬砌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指出: 该技术具有重大的推广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下一步需要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不同工况、不同断面条件、不同作业范围的同步衬砌施工技术,如小断面同步衬砌、现浇混凝土仰拱同步衬砌、全断面同步衬砌等施工技术,使之形成系列工法,推动我国长大隧道TBM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9.
防止地震作用下结构倒塌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核心目标,目前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倒塌易损性分析是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价最合理的方法。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合理的倒塌判别准则,文中提出了超高墩刚构桥地震倒塌破坏的判别准则。结合某工程实例,基于O penS-ees建立了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了非线性地震时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讨论了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和钢筋锈蚀等结构劣化对倒塌易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制复杂,很难定量预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发展过程。结合某浅埋铁路隧道施工,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分部开挖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采用拱部φ159mm大管棚、间距25cm、长度30m,掌子面帷幕注浆等超前支护措施,在确保注浆效果和管棚施工质量的条件下,地表沉降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