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4篇 |
免费 | 11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84篇 |
综合类 | 375篇 |
水路运输 | 248篇 |
铁路运输 | 292篇 |
综合运输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12.
13.
合理设置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设备系统,不仅能提高换乘站的运营管理水平,而且能有效避免设备系统重复投资。介绍了换乘站设备系统资源共享的内容;对换乘站换乘类型、运营管理模式及建设时序等影响资源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3种换乘站设备系统资源共享总体方案,并从可靠性、经济性、运营管理方便性等方面对相关系统的各具体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醒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辆段出入线接轨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地铁车辆段出入段线的一般配线形式.针对近年来强调在车辆段出入线与正线接轨处应设置安全线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对照《地铁设计规范》中安全线的设置条件,认为在车辆段出入线与正线接轨点处不需要设置安全线。分析近年来新推出的车辆段出入线接轨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2个优化设计方案,并以上海地铁1号线梅陇车辆段出入线方案进行类比,证明没有安全线列车运行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结果表明,该优化设计方案具有车站长度短、可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行车安全、调度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Er3+掺杂以及Er3+/Yb3+共掺杂YBa3B9O18荧光粉.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Er3+/Yb3+的掺杂并没有改变基质的六方结构.应用325 nm激光激发Er3+掺杂YBa3B9O18,观察到了Er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证明了Er3+离子与基质间的能量传递.应用980 nm激光分别激发Er3+掺杂以及Er3+/Yb3+共掺杂YBa3B9O18荧光粉,观测到了Er3+离子的上转换过程,该过程可通过能级图进行解释.实验结果表明Yb3+对Er3+的上转换发光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站在运输服务设计的角度,以增强旅客换乘出行体验为目的,提出“人、行李分离”的换乘服务理念,并基于该服务理念设计铁路客运枢纽内同站和异站换乘的方案。异站换乘方案设计时,提出铁路专用车的概念,打造一种全新的换乘模式,满足旅客换乘出行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旅客主动换乘。最后,从心理和生理舒适性两个角度对换乘服务理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行李分离”服务创造了旅客换乘出行附加价值,提高了旅客的换乘出行体验感。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三种以动力学相似为基础的转子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并以某型燃气轮机建模为例,对该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利用三种方法,对该燃气轮机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与整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动力学分析的准确程度主要由模型决定,本文所提出的三种建模关键技术能够反映结构的真实特性,可用于具有类似结构的双转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文中采用Fluent模拟与理论计算结合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蒸汽管道散热损失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理论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发现增加注汽管线距地面高度,对其散热损失影响较弱;空气温度升高,注汽管道表面散热损失降低;风速和表面发射率对注汽管线表面热损失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相对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9.
20.
In this study, real-time monitoring campaigns were conducted in two tunnels (Line A and Line B) at a subway station in Shanghai, including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M1, PM2.5 and PM10,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limate and P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nsportation microenvironment. In addition, collected floor dust particles in the tunnel were analyzed by ICP for their metal elemental composition. Strong correlations occurred between all PM levels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tunnel of Line A (with platform screen doo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eak correlations between such parameters in the tunnel of Line B (without platform screen doors). PM2.5 and PM10 between peak hours and off-peak hours for both line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respectively. Nevertheless, PM1 showed a different pattern, with p > 0.05 for Line A and p < 0.05 for Line B,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statistical results concluded that PM had an evident weekly variation for both lines. Friday was the highest day of all particulate matters in monitoring periods for both lines. Ratios of PM1/PM10 and PM2.5/PM10 were high when trains were out of service and low when trains were in servic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etal elements detected from floor dust particles proved that floor dust particles in tunnels might be a major source of airborne PM in the subway microenvironments, with Fe as the most abundant metal element, followed by Ca, Al, Mg, Mn, Zn, Cu, Cr, Ni, Pb and H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