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20篇
公路运输   71篇
综合类   114篇
水路运输   38篇
铁路运输   74篇
综合运输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修正的迭代算法用于结构不确定性问题的静力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间分析用于结构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将区间分析和适当的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可建立直接求解静力响应区间的区间有限元控制方程.如何保证解区间不被放大或缩小,是结构不确定性问题静力区间分析的关键.文中对改进的迭代解法进行修正,提出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修正迭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2.
基于最早预达时刻的进近排序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解决空中交通流量的高速增长造成了进近冲突,合理安排飞机着陆顺序,充分利用跑道容量,对现有排序模型进行简化.讨论了相邻飞机之间安全间隔的标准.通过分析相邻飞机速度对安全间隔的影响、飞机预计到达时刻、飞机优先权,提出了基于最早预达时刻的排序模型及算法.算例表明,该算法计算量较小,排序结果优于传统排序算法.  相似文献   
133.
基于客流时空分布规律,考虑列车平均发车间隔、运行时间、最大载客量等约束条件,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时间与上、下车客流量相关联,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时段基于非均匀发车间隔的大小交路时刻表优化模型,对乘客平均旅行时间及列车发车间隔平均偏离值进行协同优化。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营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客在各个车站平均等待时间较优化前减少幅度为0.4%~13.1%,其中全线客流量较大的第7、8、9站优化幅度较为明显,分别为 11.7%、13.1%、11.9%。优化后列车在各个车站最大满载率较优化前降低幅度为1.8%~8.5%,且所有车站站台均无滞留乘客,体现了优化后列车运输能力与客流需求的良好匹配。灵敏度分析讨论了目标函数权重系数及列车平均发车间隔值对模型的影响,表明本模型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及稳定性,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目前,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控系统作为轨道交通列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列车之间的追踪间隔。追踪间隔的计算是列车生成移动授权的前提。列控系统中移动授权的发布由区域控制器来完成。列控系统中由于追踪模式的不同,列车追踪间隔也会有差异,从而影响移动授权生成,影响行车效率。分析了列车移动授权生成原理,研究了列车区间追踪场景下绝对追踪模式和相对追踪模式下的列车追踪间隔,并进行了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追踪模式下列车生成的移动授权更大,可以进一步缩小列车追踪间隔;绝对追踪模式存在最优追踪速度。  相似文献   
135.
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λ,θ的Lomax分布,X1∶n ,X2∶n ,…,Xn∶n为其次序统计量,得到了参数λ的置信区间以及X1∶n 和Xn∶n 的渐近分布;当k(k>1)固定时,得到了Xn-k+1∶n 的渐近分布。  相似文献   
136.
发车间隔综合优化模型包含发车间隔优化模型与发车间隔平滑过渡模型。基于平均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目标为公交客运能力满足最大客流需求,基于最大断面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目标为保证乘客利益的同时使公交公司的成本达到最小,分别构建基于平均客流量和基于最大断面客流量的发车间隔优化模型;构建发车间隔平滑模型,求解平滑发车间隔,编制公共交通发车时刻表。模型利用整数规划进行求解,并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7.
介绍了如何在尽量使用既有车站数字调度分系统设备或局部更换设备,降低工程投资的前提下设计可行性方案,以实现铁路长大区间通话的常规呼叫功能。  相似文献   
138.
张文正 《隧道建设》2020,40(Z1):270-277
为研究不同车站折返线配线型式,满足折返能力和折返功能,减少车站规模和造价,以南昌地铁3号线银三角北站为背景,分析和研究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的折返间隔和适用条件,得出不同条件下推荐的折返配线型式。对于线路的永久起、终点站,从节能投资、减少车站规模和提高折返能力的角度,优先采用站前折返的方式;对于线路的临时起、终点站,需要结合远期延伸线路长度、车站型式、车场选址和全线配线综合确定;对于中间站,一般设置单渡线起临时折返功能,或者与停车线一起设置贯通式双停车折返线。  相似文献   
139.
以行人早开时相为切入点,尝试让部分行人流能够安全地通过路口之人车冲突区域,以兼顾安全与效率。为了充分了解人车特性,针对行人步行速率,行人起动延滞与车辆右转与行人冲突之特性进行研究调查。另外为了了解在实施行人早开时相之过程中,不同早开长度影响冲突行人敷多寡,故以行人在行人穿越道之扩散模式为基础,推估绿灯时间行人穿越道冲突区冲突行人数之预测模式,以充分掌握行人可能受车辆冲突之状况。在个案研究中,以成本之概念将延滞与冲突统一单位进行比较,发现行人早开时相在行人流每小时1000人以下之情境下,较行人专用时相之成本低。而在车流量接近道路容量的情形下,不适合使用长度较长之行人早开时相或行人专用时相,建议采用较短(4s)之行人早开时相。右转转向比小於0.1时,行人早开时相运作成本较低。当右转比大於0.1时,由於右转车辆将严重与行人流冲突,使得人车冲突成本增高,行人专用时相因无人车冲突成本,故适用於此情境。而在多车道环境下需采用行人早开控制,且右转比小於0.4时,建议可以采用独立之右转专用车道与右转专用号志时相,以减少直行车无谓之延滞。  相似文献   
140.
通过利用灰色模糊数的三参数区间数建立了城市公交换乘站点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模糊数学的思想,充分考虑了换乘因素中的灰色信息,更加全面、合理的对公交换乘站点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克服了传统换乘算法在现实运用中缺乏人性化的缺陷.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