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37篇
公路运输   151篇
综合类   199篇
水路运输   365篇
铁路运输   147篇
综合运输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根据双参数地基上厚板弯曲问题边界单元法中所遇奇异积分的特点,选取满足该问题微分控制方程的位移及内力场,建立了全部奇异积分的计算公式,有效地解决边界元法在该问题应用中高阶奇异积分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312.
313.
Bessho型移动脉动源格林函数快速数值积分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发展了复平面曲线路径上的分段局部自适应数值积分方法,对最速下降路径方法的实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建立了Bessho型移动脉动源格林函数的快速数值积分方法。经大量的数值计算和对比验证表明,本文发展的方法和计算程序可靠,适用于各种航速、脉动频率和任意源点、场点位置条件下的移动脉动源格林函数及其偏微分的数值计算,能够适应常规船体在波浪中航行时的三线水动力学和水弹性力学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314.
轮轨滚动接触的边界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安  徐必强 《铁道学报》1998,20(A04):71-78
为研究轮轨接触的动态蠕滑理论,本文建立了一个滚动接触的模型。其滚动接触的运动学未作任何几何简化,故可以处理Kalker理论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发展了一种按真实几何条件求解弹塑性稳态滚动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方法。数据算例分析了蠕滑率、材料不对称、几何不对称等因素对粘着系数和切向面力的影响。最重要的意义是在滚动接触研究中第一次能够得到切向面力对法向压力的作用。这一工作可用于分析列车在曲线通过、超高和爬坡状  相似文献   
315.
316.
迭代过程的边界收敛条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线性方程的迭代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了几个新的、简单实用的收敛性判据,并介绍了在工程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17.
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保障的信号系统中的CTCS-3列控子系统国内尚未制定技术要求,可通过引进与CTCS--3列控系统技术标准相近的欧洲成熟运用的ETCS--2系统,再结合我国路情进行适应性修改,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CS--3级列控系统。本文介绍了时速300km的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318.
当前对船舶与航道边界距离的判定,一般采用肉眼目估的方式或利用雷达估测,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引发交通事故.在推导出船舶距航道边界距离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针对内河航道,提出了基于电子江图和基于智能航标的两种船舶距航道边界距离自动测定方法,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当前基于电子江图的船舶距航道边界距离自动测定方法更为可行和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19.
图像测量技术用于精密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图像式精密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有效的图像增强技术,边像提取和边像跟踪技术,以及独特的边界拟合和模块匹配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这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320.
为探明砂土地层盾构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性,以Chambon和Corté开展的模型试验为基础,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研究了隧道埋深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从细观角度解释了开挖面失稳机理.离散元模型引入了三维柔性应力边界,将模型试验中空气或流体压力对掌子面的支撑效应抽象为作用在掌子面颗粒上的指定支护压力,逐步减少该压力,结合地层变形精确得到极限支护压力.通过删除进入隧道轮廓内的砂土颗粒模拟盾构开挖,以考虑该施工力学行为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埋深与隧道直径之比小于等于1.0时,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加,此后趋于稳定,砂土地层中极限支护压力比随埋深增加而减少,地表沉降突增点对应的支护压力小于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失稳区直接发展到地表,工程中应同时关注地表沉降与仓内支护压力以保证开挖面稳定;隧道埋深与隧道直径之比大于等于2.0时拱顶上方形成了稳定的塌落拱,延伸高度分别约为0.7D(隧道直径)~1.3D与0.9D~2.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