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38篇
综合类   48篇
水路运输   29篇
铁路运输   329篇
综合运输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总结轨道交通行业环境影响与防治特点,梳理轨道交通项目敏感点特性及公众参与的要求,结合近期轨道交通行业公众参与风险排查统计结果,归纳轨道交通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建设项目参与程序存在瑕疵、参与形式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公众调查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分析结果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剖析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深层原因,从法律法规、机制体制、参与形式、统计方法等方面,提出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降低轨道交通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2.
槽型轨闪光焊接头落锤检验的指标可以采用与普通钢轨闪光焊接头落锤检验相同最大动应力来进行计算,60R2轨的计算结果为2.7 m。由于断口检验的不确定因素较大,建议取消该项检验,同时将落锤高度提高到3.1 m,用以提高抗断指标,弥补无断口检验的不足。对60R2槽型轨闪光焊进行实际焊接及检验结果表明,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3.
在介绍欧盟和我国轨道交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相关系统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轨道交通安全相关系统安全管理规范模型的构想。该模型根据安全管理活动的过程,将安全管理模型分为制定、实施和维护3个模块。制定阶段包括计划和建立,实施阶段包括筹备和具体实施,维护阶段包括测量和审核或评审。详细叙述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4.
依据EN 12668-1:2004《无损检测—超声检查设备的表征及验证—仪器》和TB/T 2340—2012《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对数字式超声波钢轨探伤仪的检定方案进行分析,重点剖析数字式钢轨探伤仪的时基线性、数字采样误差和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的检定方法,分别给出检定这3项指标的测试曲线。为开展新型探伤仪检定仪的研制、检定规程的制定以及数字探伤仪的现场检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5.
长(沙)昆(明)客运专线轨道结构设计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总结长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技术,主要包括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过渡段轨道设计、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等,结合长昆客运专线项目的特点,对其轨道系统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介绍。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类型合理确定,集中成段铺设。山区铁路宜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为减少温度调节器的设置,大跨度连续梁地段可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特殊大跨度桥梁地段宜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砟轨道路基与桥梁过渡地段应设置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26.
轨道交通路基段减隔振屏障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屏障减隔振效果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得到300 Hz内10 Hz整数倍的不同频率简谐荷载引起的振动波在地表的传播衰减规律,并对比分析无屏障及钢筋混凝土板、泡沫塑料板、非连续空井排、连续空井排、不同排距排桩、不同排数排桩等不同减隔振屏障措施的减隔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板屏障的减隔振效果最好;非连续空井排屏障与排桩屏障的减隔振效果无明显差异;当桩距固定为1.5倍桩径,调整排距至2.5倍桩径时,排桩屏障的减隔振效果最佳;排数越多,排桩屏障的减隔振效果越好;在各类减隔振屏障后均存在一定范围的振动隔离区,在振动隔离区范围外,屏障的减隔振效果消失。  相似文献   
127.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004年运营至今客流急剧增加,现状客流已达到远期设计客流,正线运营行车间隔已缩短至3min,从而对车辆段的出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制因素是段内发车能力,对白居寺车辆段段内发车能力的研究不仅能提升该车辆段的出段能力,而且对提升2号线的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供其他地铁车辆段设计借鉴和参考。对白居寺车辆段出段能力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因素为段内区段时间(咽喉区通过能力);对段内区段时间进行计算分析和现场实测,验证确定方案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研究表明,段内区段运行时间为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因素。为提高车辆段出段效率,车辆段咽喉区线路设计应具备平行发车进路的条件。当车辆段出段能力不满足正线行车间隔要求时,可通过增加调车信号机来分段办理调车进路,提高列车出段效率,从而达到与正线列车运行间隔相匹配、缩短出段时间和延长夜间维修作业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8.
实时掌握轨温和梁温对高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高速铁路运营期间,线路管理部门无法人工实时对轨温进行测量。针对该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对轨温、梁温和环境温度进行长期实时监测的方法,并通过一年的监测数据详细分析轨温、梁温和环境温度三者的关系:每天最值大小的关系;每天最值出现时刻的关系;温度差值的关系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对保障桥上无缝线路的安全和提高维修养护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9.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在早、晚高峰或突发大客流情况下,客流量超过列车最大承载能力,乘客将排队等待后继车辆而延长等车时间。乘客等车时间是评价交通服务水平和优化列车开行方案的关键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列车时刻表,利用排队论方法,准确计算严重拥挤情况下乘客等待时间的模型。针对乘客等车时间计算模糊的问题,在考虑乘客实时到达规律、OD(起讫点)分布、发车间隔和列车运能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双向的大客流和常规客流的等车时间累计计算方法,可为大客流的时刻表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累计输入-输出算法计算大客流等车时间的实例,分析多参数变化趋势。实证表明,模型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双向的大客流和常规客流的等车时间实时计算。  相似文献   
130.
项目单位在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同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尚无统一标准、规范,通过对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预期风险等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为项目编制单位今后开展类似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