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公路运输   39篇
综合类   6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11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文章深入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在实训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构建有助于人才培养课程评价体系,加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以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为例,提出重构课程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基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所需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全员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做到具体、客观、明确、可量化,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的提升,为该课程的教学考核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2.

基于现有网联数据获取技术与条件,从车联网系统提取车头时距参数并将3 s内的车头时距特征值定义为驾驶模式,根据驾驶模式进而对驾驶风格(即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习惯)进行分类。通过车头时距特性对驾驶模式进行量化分类,根据标定好的驾驶风格结果,辨识每种驾驶风格包含的典型驾驶模式;运用模糊分类方法赋予典型驾驶模式相应分值,通过计算每位驾驶人分值并结合已标定的驾驶风格结果设定每种驾驶风格的阈值;利用该阈值对测试集中的驾驶人风格进行识别,以验证识别准确率。采集了44名驾驶人网联环境行车数据将驾驶人标定为激进型、普通(即既不保守也不激进)型和保守型。按上述方法设置各驾驶风格阈值,结果表明:各驾驶风格的阈值分别为:S < 64.67为保守型,64.67 ≤ S < 181.20为普通型,S ≥ 181.20为激进型;使用所提方法来识别驾驶人风格,总体准确率为85.7%。所提出的基于车头时距的驾驶风格分类方法,使用了极精简的驾驶行为参数,为驾驶风格分类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介绍了汽车排气污染物中甲烷的生成机理,阐明了甲烷排放的危害和测量的必要性,在评定其不确定度的过程中,按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中Ⅰ型试验流程开展试验,对底盘测功机和稀释采样系统等设备、环境条件、标准物质、人为操作等可能会影响排放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评估,计算排气污染物中甲烷的不确定度。结果证明,在保证试验和标气质量的情况下,甲烷排气测量结果置信度是很高的。  相似文献   
54.
为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并克服现有的汽车偏离车道报警系统所存在的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等缺点,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Matlab的汽车偏离车道报警系统,利用摄像头获取车道图像并实时传给车内计算机系统,经过对图像一系列的处理分析判断汽车是否偏离车道而进行报警。经验证,该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出左右车道标志线,可以根据车道夹角法判断汽车是否偏离车道,满足了汽车偏离车道报警的需要。该系统结构简单高效,能显著提高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55.
针对商用车质量大且制动系统响应时间长,因此易发生碰撞造成严重死伤的问题,开发了基于商用车特点的前撞告警(FCW)系统。分别对该商用车FCW系统进行了客观验证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在设定场景下,除20km/h以下工况,该FCW系统告警时机满足设计值和相关法规要求;设定场景FCW系统准确告警率>80%,误报率<5%,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系统运行良好,无失效情况;主观评价结果为总体满意。  相似文献   
56.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氢电混合动力车是一种新能源车,其动力系统的性能对汽车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性能,对其结构布置进行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与传统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燃料电池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了氢电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并详细研究了动力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其特点和各自适合的工况条件。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后续动力系统结构布置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7.
基于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车前方障碍物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驾驶车在越野条件下的环境感知技术是其实现自主导航功能的难题.由于越野环境复杂,障碍物种类繁多,对智能车周围环境的探测更是难上加难.选择越野环境下几种典型的障碍物作为检测目标,采用基于激光雷达面扫描的方法获取无人驾驶车前方路面图像信息,根据障碍物对于激光数据的不同特征,检测无人驾驶车前方静止的障碍物,主要包括水塘、石头或陡坡以及树木等.利用激光可直接测得障碍物距离数据的优势,基于投影变换原理进而求得障碍物的长、宽或高等三维信息.  相似文献   
58.
任翔 《城市车辆》2003,(4):23-24
车辆停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中城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市民的关注,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机动车停放设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修建立体式停车场是解决未来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9.
杨帆 《ITS通讯》2005,7(3):51-54
蓝牙公路车辆无线收费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收费系统,采用了最新的蓝牙技术,能够极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本文对移动环境下蓝牙链路建立的可行性做了一定的研究,设计实现了系统的硬件与相关软件。通过实验,在收费站与移动车辆问实现了无线双向通信与不停车收费。  相似文献   
60.
    
Dynamic message signs (D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by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to disseminate traffic information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as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for decades. Unfortunately, their effectiveness is limit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y are costly, can only present a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typically only display information in one language. The wide availability of smart de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nected vehicles offer the possibility to create “virtual” DMS (VDMS), utilizing geofencing and audible messages to convey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ability of VDMS to convey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with existing DMS. A mixed repeated-measure experiment using a driving simulator was designed that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driver ag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driving complexity on message comprehension. Forty-two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and each of them was tested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within-subject factors. Participant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in terms of message comprehension, distraction, and self-reported overall difficulty level in receiving messag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VDMS generally performs better than DMS as information content increases and driving condition complexity increases, regardless of driver age. VDMS increased message comprehension by 16% under relatively complex driving conditions, reduced driver reaction time to unexpected stimuli (as measured with a reduced time-to-brake of 0.39 s), and made the same messages easier to process and retain for drivers than DM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give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VDMS as a future strategy for delivering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in a connected vehicl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