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98篇 |
免费 | 109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008篇 |
综合类 | 1655篇 |
水路运输 | 371篇 |
铁路运输 | 2103篇 |
综合运输 | 5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425篇 |
2019年 | 387篇 |
2018年 | 355篇 |
2017年 | 317篇 |
2016年 | 253篇 |
2015年 | 361篇 |
2014年 | 716篇 |
2013年 | 562篇 |
2012年 | 751篇 |
2011年 | 808篇 |
2010年 | 646篇 |
2009年 | 423篇 |
2008年 | 416篇 |
2007年 | 540篇 |
2006年 | 487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多洞空间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参数量化设计与安全性分析是当前设计中的一大难题。文章针对深圳机荷高速公路荷坳隧道四洞小净距段的设计,采用总安全系数法对四洞的开挖与支护模式、各洞的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进行了研究比较,并采用隧规荷载-结构法、增量法、地层-结构法对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对比计算,得出以下结论:(1)提出了基于总安全系数法原理的多洞空间小净距隧道设计方法;(2)根据总安全系数法得出了荷坳隧道四洞小净距段应采用“先行洞二次衬砌完成后再开挖下一孔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模式,且应按洞1→洞2→洞3→洞4的开挖顺序施工;(3)隧规荷载-结构法、增量法、地层-结构法虽无法得出结构的总承载安全系数,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部分支护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文章针对苏家湾隧道发生的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的病害,通过对隧道洞身地质条件的分析,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及二次衬砌进行了验算,确定出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支护参数;并提出施工前加强对隧道中线顶部地表的地形地貌调查,完善排水系统、隧道内加强支护系统、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并加强监控量测等施工工艺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5.
公路隧道环境影响评价在预防和减缓隧道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公路隧道环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行法规难以完全满足环评需要、环评介入时间滞后以及其他一些环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隧道环评专门法规、加强隧道环评监管和提高隧道环评人员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6.
厦门机场下穿34号楼隧道工程,隧顶到建筑结构底3 m,属浅埋大跨下穿既有建筑物连拱隧道工程.论文根据工程类比法,采用CRD法优化隧道施工步骤;借助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既有建筑的沉降规律,把握了CRD法重点施工步骤.根据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超前注浆、地面硬化及补偿抬升注浆、洞内全断面帷幕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等多种施工辅助措施.实践表明,施工过程中既有建筑结构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沉降量小于40 mm. 相似文献
147.
为了制定科学的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针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特殊工艺,将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分为隧道开挖、爆破、施工用电、施工通风、出碴与洞内运输、支护衬砌等6个主要子系统.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定性分析,结合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公路隧道施工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定量分析计算PHA中的子系统各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并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对公路隧道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综合评价,建立了安全评价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PHA-LEC-SCL法确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8.
化学灌浆处理水泥砼路面板底脱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广西柳州-王灵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板底存在脱空问题,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应用化学灌浆处理时从灌浆材料、设备的选定,到施工工序,质量检查,处理效果及方法的过程,提出了处理工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处理水泥砼路面板底脱空及改善路面的使用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9.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田村重四郎和冈本舜三提出的沉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数学模型,对南京长江越江隧道(沉管段)方案进行了地震响应的纵向受力分析。分析中采用了隧址处100年超越概率为2%的人工合成地震加速度,考虑了不同管段的联结方式和不同的计算参数,对初步设计中沉管段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证,所提供的数据曾为设计单位所采纳[1]。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