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1篇
  免费   174篇
公路运输   285篇
综合类   415篇
水路运输   266篇
铁路运输   1530篇
综合运输   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无砟轨道技术在高速铁路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使用温克勒(Winkler)模型对土质路基无砟轨道进行分析时,路基中动应力的分布规律和基床反力系数的取值是决定线路结构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以遂渝线无砟轨道铁路为背景,通过室内大比例动力模型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下路基基床动态参数的分布特征。考虑到工程实用性,对板式无砟轨道基础板底面的动应力进行必要的简化,联合Odemark理论和弹性理论来计算路基动应力,所得计算值和实测值很接近。在动应力分布已知的前提下,将路基各土层假设为一维压缩模型,并确定合理的有限压缩层厚度,探讨将多土层体系转换为等效Winkler地基模型的方法,得到不同工况下路基的基床反力系数,经与实测值相比较,证实了此计算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02.
针对高速铁路下承式大跨度无碴轨道系杆拱桥,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桥面结构采用混凝土板与纵横梁半结合方案和全结合方案的动力特性、稳定性和受力性能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半结合方案相比,全结合方案桥梁刚度较大,尤其是横向刚度;桥梁动力特性和稳定性也较好;系梁承受的纵向力较小,桥面系参与系梁的第一系统作用较大,混凝土板应力水平整体较高,尤其是在端部节间;纵梁面外弯矩及其对应的面外弯曲变形都较小,横梁面内、面外弯矩及其对应的弯曲变形也都较半结合方案的小。建议半结合方案加强纵横梁交接处的局部构造,尤其是横梁与外纵梁交接处;全结合方案混凝土桥面板宜采用高配筋,特别是端部节间。  相似文献   
703.
无砟轨道连续梁(刚构)桥的后期变形问题是困扰铁路桥梁工程师的技术难题。采用桥梁博士和Midas两种不同结构计算分析软件模拟桥梁施工过程,并就不同施工措施和工艺差异对其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混凝土徐变机理非常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存在1~2 cm的后期变形差异也属正常。混凝土超方及有效预应力值对后期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予以避免。影响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后期变形的因素较多且复杂,应特别注意避免后期变形的同向叠加。施工前通过详细和准确的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变形的监测和控制,则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后期变形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704.
既有线经提速改造后,因标准提高,出现涵洞地段原有的覆土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列车通过时引起较大振动,必须采取相应的轨道减振措施。调研常用的轨道减振方法,结合既有宁启线200 km/h提速工程实例,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对不同减振方案下车辆、轨道、路基的动力学指标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不减振措施方案,不能满足时速200 km线路要求;减振方案各项计算结果均满足相关规定要求,能满足时速200 km线路要求。根据仿真计算结果,综合分析施工方便性、整治后的工后沉降以及综合经济性指标后,对200 km/h提速工程涵洞覆土厚度不足地段得出以下结论:0.65 m≤覆土厚度h≤1.2 m地段,采用弹性长轨枕方案,覆土厚度h0.65 m地段,采取线路纵断面调整措施将覆土厚度调整至0.65 m以上。  相似文献   
705.
分析无缝线路名词术语及有关规定 ,系统介绍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标准、无缝道岔有关要求 ,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借鉴 ,为尽快组织制定和修改补充所涉及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6.
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速铁路桥梁技术的飞速提升。本文从常用跨度简支箱梁建设、大跨度混凝土桥徐变控制及极限跨度、混凝土梁拱组合结构、大跨度桥无砟轨道技术、大跨度钢桥及拱桥技术、斜拉桥及悬索桥在铁路中的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高速铁路桥梁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回顾了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探讨了我国高速铁路桥梁新技术,提出了开展新材料、新设备研究等中国特色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707.
王进志 《隧道建设》2011,(Z2):62-67
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为一种新型轨道,属于"四新"项目,对施工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对轨道几何形位和道床板混凝土等关键环节的质量要求更高。通过阐述向莆铁路夏茂隧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精调、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施工组织等关键施工技术,提出并分析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轨排精调测量作业是无砟轨道施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精调作业来控制轨排线型达到规范要求,保证轨道的几何形位准确及轨道平顺性是精调作业要达到的目标;2)精调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测量原则和程序进行,如定点定位、两点一线、顺序进行、由远及近及反复测量、多次调整、先大后小、步步接近的测量原则;3)道床板作为无砟轨道结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无砟轨道结构的性能,以及将来长期运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根本要求;4)达到道床板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重要设计指标,除严格对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拌合、运输等质量控制外,还需在施工现场对其浇筑准备、工艺、振捣、收面、养护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检测;5)选择先进、成熟的施工方案及专业设备进行施工组织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的前提和关键,轨排框架工法是当前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较为先进的技术,便于实现钢轨的精确定位、作业标准化、施工机械化、检测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及确保工期。  相似文献   
708.
内燃机曲轴轴心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修正的Holland方法对一台V型柴油机的各轴承轴心轨迹进行了多方案计算分析,包括改变平衡重大小,不同的轴承间隙和不同的机油黏度等计算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影响变负荷轴承轴心运动轨迹的最主要因素是轴承载荷的合力方向,以轴承平面内某一半径射线为基准,在整个工作循环中轴承载荷方向变化在此射线两侧±90°范围内时,轴心运动稳定;超出这一范围则轴心运动轨迹不稳定;其他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轴心运动轨迹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709.
飞机起落航迹激光定位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飞机起落航迹激光定位系统对多种飞机起飞着陆航迹进行了测试,归纳出了应用该系统时测站的选点与定位方法,提出了系统不同轴与时差校正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相应的数据转换方法,并编制了相关的计算软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10.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ground-borne vibrations generated due to localised railway defects is a growing concern in urban areas. Frequency domain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well suited for predicting vibration levels on standard railway lines due to track periodicity. However, when considering individual, non-periodic, localised defects (e.g. a rail joint), frequency domain modelling becomes challenging.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a previously validated, time domain, three-dimensional ground vibra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modified to analyse such defects. A range of different local (discontinuous) rail and wheel irregularity are mathematically modelled, including: rail joints, switches, crossings and wheel flats. Each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here defect size and vehicle speed is vari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n railroad ground-borne vibration levels, a variety of 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s are analysed, including: peak particle velocity, maximum weighted time-averaged velocity and weighted decibel velocity. It is shown that local irregularities cau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vibration in comparison to a smooth track, and that the vibrations can propagate to greater distances from the line.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ep-down joints generate the highest levels of vibration, whereas wheel flats generate much lower levels. It is also found that defect size influences vibration levels, and larger defects cause greater vibration. Lastly, it is shown that for different defect types, train speed effects are complex, and may cause either an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vibration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