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7篇
  免费   40篇
公路运输   712篇
综合类   419篇
水路运输   57篇
铁路运输   1041篇
综合运输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波罗轿车的被动安全性设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安全性是轿车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小型轿车由于其车身尺寸较小,显得更加重要。波罗轿车的被动安全性设计是建立在大众公司多年公司多年来对全世界各种碰撞安全法规和交通事故的研究基础之上,涵盖了正面、偏置、侧面、后部、翻滚以及车对车碰撞等各个方面,为小型轿车的被动安全性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62.
微型电动轿车车身骨架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ANSYS软件对某进口微型电动轿车车身骨架进行了强度、刚度和模态计算:分析了电动轿车车身骨架的结构特点和电瓶盒等钣金件的影响,提出了独立悬架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2001款凌志LS430型轿车电动倾斜与伸缩转向柱的组成和功能。该转向柱系统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介绍了故障码B2602钥匙开锁警告开关电路故障、故障码B2610倾斜位置传感器或电动机电路故障等的诊断。另外,介绍了执行器电源电路和ECU电源电路、倾斜电动机和伸缩电动机电路等的俭修  相似文献   
64.
多轴专用车底盘轴荷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和介绍了多轴(三轴及三轴以上)专用汽车底盘方案设计阶段轴荷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桑塔纳汽车后桥强度有限元分析及改进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桑塔纳2000汽车后桥的实际结构,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后桥进行了弹塑性静态结构有限元分析。主要研究了结构焊接处强度、横梁破坏处在半个周期载荷波内应力状态变化;给出了在最大剪应变幅平面上,影响疲劳强度及寿命的基本参量的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后桥强度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6.
三轴汽车前后轮角输入时的响应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推导了三轴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了汽车对前后轮角输入时的移居记响应特性。从汽车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前后轮转应具备的比例关系。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多轴汽车的建模分析。  相似文献   
67.
汽车防追尾碰撞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主动安全性能,研究了处于追尾行驶状态的本车与前车的运动学特征;针对前车的不同运动状态分别推导出了跟车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3个关键参数的随机性和动态性,对制动迟滞时间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确定方法,对本车制动减速度和前车的运动加速度提出了比较实用的动态测算公式;另外,研究了防追尾碰撞的控制与执行,建立了动态调整安全制动停车距离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危险裕度判别的安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8.
应用疲劳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探讨了适用于沥青路面轴载换算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拟合的公式与规范按弯沉等效推荐的当量轴载换算公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进行沥青路面轴载换算时,采用不同的等效换算原理,将导致非标准轴载与标准轴载当量换算系数上的不同,前者较后者大。这种差异一方面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结构厚度设计,对设计年限内累计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的低估,必然导致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揭示弯沉等效表征的是路面结构的瞬间刚度性质,代替不了路面结构的长期疲劳强度特性。  相似文献   
69.
车辆折算系数的分类及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熊烈强  李杰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7):128-130,134
提出了标准车的选择原则:车长等于约定的长度;当交通流密度很小时,以道路设计速度行驶;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定义了微观车辆折算系数:交通流全部由标准车组成时的流量与交通流全部由某种车组成时的流量之比。定义了聚类车辆折算系数:组成该类车型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定义了宏观车辆折算系数:组成混合交通流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计算了这三种车辆折算系数。  相似文献   
70.
Systems that enable high levels of vehicle-automation are now beginning to enter the commercial marketplace. Road vehicle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dependently of real-time human control under an increasing set of circumstances will likely beco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in the near future. Such vehicles are expected to bring a variety of benefits. Two such anticipated advantages (relative to human-driver vehicle control) are said to be increased roa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 freeing up of the driver-occupant’s time to engage in their choice of leisurely or economically-productive (non-driving) tasks.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section capacity and level-of-service of providing occupants of automated (without real-time human control), autonomously-operating (without vehicle-to-X communication) cars with ride quality that is equivalent (in terms of maximum rates of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acceleration) to two types of rail systems: [urban] light rail transit and [inter-urban] high-speed rail.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car passengers start experiencing discomfort at lower rates of acceleration than car drivers; it is therefore plausible that occupants of an autonomously-operating vehicle may wish to instruct their vehicle to maneuver in a way that provides them greater ride comfort than if the vehicle-control algorithm simply mimicked human-driving-operation.On the basis of traffic microsimu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restricting the dynamics of autonomous cars to th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rail systems leads to reductions in a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vehicle-processing capacity and increases in delay. The impacts were found to be larger when constraining the autonomous cars’ dynamics to the more-restrictiv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profile of high-speed rail. The scenarios we analyzed must be viewed as boundary conditions, because autonomous cars’ dynamics were by definition never allowed to exceed th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constraints of the rail systems. Appropriate evidence regarding motorists’ preferences does not exist at present; establishing these preferences is an important item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genda.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research needs to advance this line of inqui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