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6篇 |
免费 | 44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733篇 |
综合类 | 1393篇 |
水路运输 | 369篇 |
铁路运输 | 1395篇 |
综合运输 | 3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420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271篇 |
2012年 | 611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300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342篇 |
2007年 | 365篇 |
2006年 | 334篇 |
2005年 | 208篇 |
2004年 | 165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上海地区地面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装置制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达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7(4):42-44
用VB6.0所编写的车辆空调装置制冷负荷计算程序,对上海地区地面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装置制冷量进行计算,为地面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装置制冷量的选取提供依据.经计算分析,确定上海地区地面轨道交通车辆A型车(轨道交通3号线的车辆)空调装置制冷量宜为89 kW左右;C型车(轨道交通5号线的车辆)空调装置制冷量宜为69 kW左右;有条件时,制冷量可在此基础上增大5%~10%. 相似文献
62.
介绍了地铁车辆空调的一般故障及临修方法,并分析了车辆移动门与塞拉门的特点,对其故障与临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3.
64.
65.
TGN10型地铁车辆用DC1500VIGBT牵引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TGN10型地铁车辆用DC 1500V IGBT牵引逆变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主电路和总体结构,阐述了该牵引逆变器的保护方案。通过地面试验说明该逆变器的设计能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6.
移动闭塞的原理、系统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阐述了移动闭塞技术的原理.介绍了典型的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的系统结构.分析了移动闭塞相对于传统闭塞方式的优势.指出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将是未来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上海轨道变通3号线列车技术参数、列车编组等概况.描述了列车综合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列车级和单元级两级列车监控系统.介绍了监控信息的分类及信息数据结构,并分析了监控信息的三种功能:故障/安全监控功能,非安全性监控功能,所有列车故障和非正常状态的收集、记录、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68.
全垫升气垫船操纵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大振幅平面运动机构对全垫升气垫船模型进行了约束试验,测得了作用在船上的水动力,在此基础上用计算机解气垫船操纵运动微分方程,预报气垫船的回转性能,并与实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9.
车辆自定位是实现智能车辆环境感知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误差通常在10 m左右,不能满足智能车辆的定位需求;惯性导航系统成本较高,不适于智能车辆的推广.本文在视觉地图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GPS与图像融合的智能车辆定位算法.该算法以计算当前位置距离视觉地图中最近一个数据采集点的位姿为目标,首先运用GPS信息进行初定位,在视觉地图中选取若干采集点作为初步候选,其次运用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ORB)全局特征进行特征匹配,得到一个候选定位结果,最后通过待检测图像中的局部特征点与候选定位结果中的三维局部特征点建立透视n点模型(Perspective-n-Point,Pn P),得到车辆当前的位姿,并以此对候选定位结果进行修正,得到最终定位结果.实验在长为5 km的路段中进行,并在不同天气及不同智能车辆平台测试.经验证,平均定位精度为11.6 cm,最大定位误差为37 cm,同时对不同天气具有较强鲁棒性.该算法满足了智能车定位需求,且大幅降低了高精度定位成本. 相似文献
70.
It is essential to obtain accurate location of vehicles for new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o remedy the defects of presen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to-infrastructure (V-I) positioning technology, a new positioning approach based on vision and V-I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 This approach aims at lane-level positioning with lower cost than conventional ones. In this approach, the position of the vehicle is represented by its lateral position (the lane number) and longitudinal position (the distance from entrance of the road) in a course coordinate system along the road; the specific lane the vehicle is occupying (the lane number) can be judged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lane lines detected by vision systems; then the distance to the vehicle is obtained by a Road Side Unit (RSU) during the V-I communica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is calculated. The error of the approach on typical operating conditions is analyzed, indicating that the new approach can achieve the accuracy of less than 0.31 m for straight road and 0.58 m for typical arc road with ultra-wideband communication and ranging technologies and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RSU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