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96篇 |
免费 | 97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157篇 |
综合类 | 3559篇 |
水路运输 | 2757篇 |
铁路运输 | 1980篇 |
综合运输 | 4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2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261篇 |
2021年 | 400篇 |
2020年 | 469篇 |
2019年 | 326篇 |
2018年 | 281篇 |
2017年 | 353篇 |
2016年 | 277篇 |
2015年 | 437篇 |
2014年 | 853篇 |
2013年 | 678篇 |
2012年 | 974篇 |
2011年 | 1101篇 |
2010年 | 834篇 |
2009年 | 770篇 |
2008年 | 761篇 |
2007年 | 988篇 |
2006年 | 864篇 |
2005年 | 534篇 |
2004年 | 328篇 |
2003年 | 201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953.
盾构始发与到达端头地层加固方法选择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盾构法作为当前城市软土隧道最常用的修建方法之一,相关工程事故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由于端头地层的稳定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所致,因此,端头地层失稳成为盾构始发和到达施工的一个主要风险点。为降低该风险,保证盾构工程的顺利进行,基于相关工程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结合作者的工程设计经验,针对盾构始发与到达的端头地层稳定性加固控制问题,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提出了一个盾构始发与到达的加固方案库,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程序构建了一套盾构始发与到达加固方案的自动推理方法;2)考虑有水和无水2种情况,根据各类土的类型特性和关键参数指标,对盾构始发与到达工程中的各单一类型土层分别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判别;3)根据各类土的地层稳定性分析与判断结果,提出了盾构始发与到达地层的综合稳定性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954.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2,50(11):1535-1554
The coupled vehicle/track dynamic model with the flexible wheel set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lygonal wear on the dynamic stresses of the wheel set axle. In the model, the railway vehicle was modelled by the rigid multibody dynamics. The wheel se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analyse the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dynamic stress of wheel set axle induced by the polygonal wear based on the modal stress recovery method. The slab track model was taken into account in which the rail was described by the Timoshenko bea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olid finite element was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concrete slab. Furthermore, the modal superposit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track. The wheel/rail normal forces and the tangent forces were, respectively, determined by the Hertz nonlinear contact theory and the Shen–Hedrick–Elkins model. Using the coupled vehicle/track dynamic model, the dynamic stresses of wheel set axl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ideal polygonal wear and measured polygonal wea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plitude of wheel/rail normal forces and the dynamic stress of wheel set axle increase as the vehicle speeds rise. Moreover, the impact loads induced by the polygonal wear could excite the resonance of wheel set axle. In the resonance region, the amplitude of the dynamic stress for the wheel set axle would increase considerably comparing with the norm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55.
956.
该文阐述了利用公路曲线上某已知点、弦长及其方位角推算公路曲线未知点的基本思路、计算公式;并结合集丰高速公路某处曲线的坐标计算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57.
开挖膨胀土能否直接用作填料需跟踪开展CBR试验,而试件浸水需4 d将妨碍路堤填筑新技术的工程应用,有必要研究快速获取膨胀土CBR指标的方法。对百色膨胀土按改进CBR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设定不同时刻测试试件的变形和强度值,分析得到2指标的浸水时间效应及其变化规律;引入灰色理论中带1阶加权平均弱化缓冲算子的GM(1,1)模型,对测试结果做了指标值的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浸水1 d试件的膨胀变形实测值可预测其浸水4 d的实际值,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且偏安全。据此,总结并提出膨胀土填料的改进CBR指标快速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58.
为了改进和提高求解混凝土薄壁箱形结构横向温度应力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将薄壁箱形结构比拟成框架结构,对不同温度模式下箱形结构横向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推导;按求解无铰拱内力的弹性中心法对力法方程进行简化,导出了求解薄壁箱形横向温度应力的解析计算公式。为验证解析计算法的正确性和精度,分别采用解析计算法和有限元程序对一个典型算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析计算法计算得到的横向温度应力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很好,且解析计算法具有较好的精度,适于工程应用;该解析法能够考虑各箱壁厚度不等和温差不同的情况,较既有求解横向温度应力的解析法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959.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风险控制与运营管理、防水排水新材料与新工艺应用等方面。重点对施工技术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浅埋暗挖技术,盾构、TBM装备与施工技术,单护盾TBM,敞开式TBM,矩形顶管技术,盾构始发、到达零覆土技术,岩溶隧道处理技术,高地应力隧道变形控制及岩爆处理技术,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瓦斯隧道问题,沉管隧道技术等。最后,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特长隧道将成为我国隧道建设的"新常态",地铁工程将持续发展,城市铁路将逐步地下化,城市地下公路会悄然兴起,城市排蓄水工程深层隧道方案值得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管廊工程将由原来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转化为"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新模式,地下能源洞库将成为必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值得期待,三大海峡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其隧道工程将会很多,也会遇到诸多挑战。总之,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60.
为研究三角刚架斜腿对系梁预应力约束作用的量化影响,通过揭示其作用全过程,引入基本假设,基于混合法推导出对称三角刚架斜腿约束作用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拆合过程,进一步提出了非对称三角刚架的影响系数实用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斜腿约束作用为三角刚架固有特性,其影响系数仅与截面尺寸、材料、几何形状有关;约束作用影响系数的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及模型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消除斜腿约束作用不利影响的最优解决方案是在设计中提高系梁预应力的张拉控制力,若设计时未考虑,也可在施工中采取分段浇筑系梁混凝土或在斜腿中预留后浇带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