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7篇
  免费   331篇
公路运输   1169篇
综合类   1634篇
水路运输   966篇
铁路运输   1023篇
综合运输   28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61.
Smart growth an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proponents advocate increasing the density of new land development and infill redevelopment. This is partly in order to reduce auto use, by reducing distances between trip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creating a more enjoyable walking environment, slowing down road travel, and increasing the market for transit. But research investigating how development density influences household travel has typically been inadequate to account for this complex set of hypotheses: it has used theoretically unjustified measures, has not accounted for spatial scale very well, and has not investigated potentially important combinations of measures. 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of metropolitan households in California, measures of development dens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main hypotheses about how density affects travel—activity density affecting distance traveled, network load density affecting the speed of auto travel, and built form densit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walking—are test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models of auto trip speed and individual non-work travel. Residential network load density is high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eed of driving, and is also highly correlated with non-work travel, both singl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easures. Activity density and built form density are not 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on their ow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nser development will not influence travel very much unless road level-of-service standards and parking requirements are reduced or eliminated.  相似文献   
462.
文章从合理性的一般哲学解释出发,论证出综合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合理性存在的必然性,然后分别从多方式合理分工、各交通线路分阶段整体推进、交通线网投资实施总体控制、交通网络构建符合OD分布规律、以及线网规划目标考虑资源消耗限制等方面,深入分析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具备的特征,并由此推荐系列评价指标集,从而为综合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3.
介绍了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的类型,早期破损的形成原因,以及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64.
我国高等房地产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房地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我国高等房地产教育经历了兴起和全面推进阶段。在房地产本科专业调整后,房地产高等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与房地产产业地位不相称的趋势,亟需在未来加大发展力度。本文在总结我国高等房地产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发挥优势、抓好质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65.
结合燃料电池电动车研发工作开发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车载显示界面,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的特点及其工具;描述了MiniGUI图形系统的移植和使用方法;给出了在基于S3CA4BOX芯片的硬件平台系统上开发显示与控制终端的过程。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显示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6.
财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韩国经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当时的韩国市场结构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但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本文将从揭示传统的寡头垄断市场的共同特点着手,分析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以及因为政府的插入而给财阀的产生带来的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特征,表明财阀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如何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四个经济增长要素来发展壮大并实现韩国经济赶超的。  相似文献   
467.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发展的特点。从开发总量与人均水平、空间分布与开发深度、开发功能3个方面介绍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策及管理方面与功能开发方面。同时介绍未来杭州地下城的发展策略,并展望其发展蓝图。最后分析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特殊地质及工程技术问题(粉土、粉砂地层,淤泥地层,上软下硬地层等问题;近接施工技术,地下立交技术等)、地下工程防灾问题、景区环境保护问题、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程。  相似文献   
468.
孙波  胡敏智  魏怀   《隧道建设》2015,35(8):810-814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应当合理调研、规划及管理。在大多数城市,由于缺乏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利用规划,没有相应的明确政策和行政指引,开发引导因素不足,导致地下空间开发往往形成相对单一独立的项目。在亚洲2个人口密集城市——香港和新加坡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审视地下空间开发经常被忽视但益发重要的课题,这就是如何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发挥地下空间资源协调和平衡利用。  相似文献   
469.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壁后注浆是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的特点,分析壁后注浆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对壁后注浆研究论文的分布特征、研究机构、科研群体及基金资助等情况进行分析,综述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传统岩土工程研究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2)在论文质量与数量方面,该领域研究成果依然不多,且高等院校的优势明显;3)国家基金的资助对盾构壁后注浆研究的促进作用巨大;4)壁后注浆研究现状中,对浆液材料研究较多,注浆参数控制和浆液扩散机制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注浆效果评估的研究依旧不多。  相似文献   
470.
陈凯  严明 《路基工程》2015,(2):187-190
以贵州毕威高速公路某边坡为例,通过对现有变形特征及路堑边坡开挖形成的临空条件分析,得到坡体的变形机制为:蠕滑-局部拉裂,并已进入匀速蠕滑阶段。运用ANSYS软件建模,运用FLAC3D数值软件计算其主剖面开挖边坡在暴雨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基覆界限附近已形成软弱带,部分土体发生剪切破坏;需尽快放坡并对边坡进行抗滑支挡及设置排水措施,否则软弱带会进一步发展成滑面,导致坡体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